合肥师范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会流程、会操作、会管理"的"三会"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特色培养体系。作为安徽省内开设该专业的9所高校之一,其专业实力在2025年安徽省高校排名中位列第二,展现出较强的学科竞争力。以下将从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支撑及就业方向等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该专业强调"互联网+金融"的双重知识结构构建,要求学生既掌握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传统学科理论,又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通过"金融资本运作""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等课程模块,学生能够完成从金融产品设计到风险管理的全流程训练。这种培养模式呼应了金融科技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毕业生既懂金融业务逻辑,又熟悉技术实现路径。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三大特色:
- 基础理论与新兴技术并重,必修课涵盖《金融学理论》《互联网金融导论》等基础课程,同时设置《物联网与传感技术》《移动通信与智能终端》等技术类课程
- 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全程,通过省级大规模在线示范课程和校企合作项目,强化金融建模、产品运营等实务技能
- 创新能力培育系统化,近三年累计获批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结合金融产品策划与营销课程形成创新闭环。
专业建设的实践支撑体系具有显著优势。滨湖校区经济与管理学院配置了金融数据分析实验室,模拟真实业务场景开展实训。在学科竞赛方面,学生近三年斩获20余项奖项,印证了实践教学成效。教师团队建设同样突出,专任教师获得2项省级示范课程和8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前沿同步。
从就业前景看,该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银行、证券、互联网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产品设计、风险控制、大数据分析等工作。培养方案中明确的"互联网金融科技业务"方向,与当前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高度契合。值得关注的是,专业特别强化中小型金融机构就业能力培养,通过融资方案制定、金融产品销售等针对性训练,使毕业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
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专业突破传统金融学边界,将电子商务技术与金融信息系统分析深度融合。这种培养特色在《创新投融资管理》《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安全》等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使学生既能运用传统金融工具,又能开发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该培养模式已获得行业认可,部分校企合作单位直接将实训项目纳入人才选拔环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专业在师资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持续发力。4位教师获评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推进,促使教学方法从单一讲授向案例研讨、项目驱动等多元模式转变,这种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金融科技问题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