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学院作为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学府,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抓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该校通过深挖红色基因与邢窑白瓷等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性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构建起“历史滋养+艺术浸润+实践育人”的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将红色文化、校史资源融入课堂,更以情景剧、实景教学等鲜活形式激活思政教育活力,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范本。
红色基因铸魂:历史资源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
邢台学院依托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旧址和北方大学纪念馆两大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校内的红色四合院通过文物展陈与史料呈现,再现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历程,成为学生触摸历史的“活教材”。同时,学校将校史中涌现的孟宪禔、王亚平等人物事迹编创为《我们的校长孟宪禔:三杆子教育》等实景剧,由戏剧影视艺术系师生演绎,使学生在角色代入中感悟革命精神。这种“空间叙事+艺术表达”的模式,让红色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从历史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转化。
课程体系创新:“双轮驱动”下的思政教育全域覆盖
在课程建设层面,邢台学院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策略。其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了包含7个教研室的完整课程群,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核心课程,并聘请校外专家强化理论深度。另一方面,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例如:
- 艺术学部将戏剧表演与思政教育结合,开发《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情景诗剧,入选河北省主题教育教材;
- 化学工程专业探索“专业案例+思政元素”教学模式,获中央巡查组肯定;
- 邢窑白瓷传承基地开设非遗技艺课程,将传统工艺美学与文化自信培育相结合。
传统文化赋能:在地性资源的美育转化实践
邢台学院以邢窑白瓷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为切入点,构建传统文化育人链条。通过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系统开展:
- 技艺传承:邀请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建立“师徒制”实践体系;
- 创新设计:推动白瓷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开发文创产品;
- 展览交流:定期举办邢窑主题展览,打造城市文化名片。这种“保护—创新—传播”三位一体的模式,使学生在技艺习得中深化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协同增效。
实践育人体系:从课堂到社会的价值传导机制
学校构建“学练演一体”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多元载体延伸教育半径。戏剧影视艺术系创作的《重回1940》《医祖扁鹊》等实景剧,在抗大旧址、旅游景区公演,使思政教育走出校园。同时,依托青马先锋宣讲团(入选团中央志愿宣讲团队)和融媒体中心,制作《强国复兴有我》等25部公益短视频,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平台传播,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思政教育生态。这种“舞台社会化+传播矩阵化”的实践路径,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辐射力与感染力。
师资与机制保障: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
邢台学院通过“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强化师资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副教授以上25人、博士10人,形成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并重的团队。校党委书记贾云霄提出“四带教学法”(带感情、带思考、带责任、带方法),要求教师将校史研究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结合,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根本问题。此外,建立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思政教育创新活力持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