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绘画专业以传统造型为基础,融合现代艺术与当代绘画发展方向,形成了跨学科交融的教学体系。该专业课程设置覆盖素描、色彩、透视等基础训练,同时在高年级引入油画、综合材料绘画、当代水墨等专项课程,注重从技法到创意的全面培养。通过四年学习,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造型能力,还能在多元艺术形式中探索个人风格,适应美术馆、教育机构等领域的职业需求。
分阶段课程体系:从基础到创新的递进路径
低年级阶段以夯实基础为核心,课程包括:
- 素描与色彩:强调观察与表现力的培养。
- 人体造型基础:通过解剖学与透视训练提升写实能力。
- 中外美术史:构建艺术史观,为创作提供理论支撑。高年级阶段则转向深度探索,学生可选择油画工作室或综合绘画工作室,学习材料语言转换、数码绘画等前沿技术,并通过写生与采风课程实现艺术实践与社会观察的结合。这种“基础—专项—创作”的梯度设计,帮助学生逐步从技术掌握过渡到独立创作。
教学理念: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专业强调“古典—现代—当代”三位一体的教学脉络,既重视架上绘画的经典技法,也鼓励对综合材料和数字媒介的实验性运用。例如,在铜版画技法课程中,学生需掌握干刻、美柔叮等传统工艺,同时探索金属版面的当代艺术表达;而装置艺术基础课程则引入传感器技术与虚拟现实,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这种平衡传统与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跨媒介创作能力。
培养目标: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适应性
绘画专业旨在培养三类人才:
- 专业创作者:通过油画研究、综合艺术创作等课程,塑造个人艺术语言。
- 艺术教育者:结合教育心理学与课程设计,胜任中小学或培训机构教学。
- 文化产业从业者:依托策展实践、艺术管理等拓展课程,进入美术馆、出版机构等领域。此外,专业通过国际工作坊与海外院校合作(如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使其能参与国际艺术项目与展览策划。
实践平台:产学研一体化的资源支撑
学院与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博物馆等机构建立合作,提供实习与项目参与机会。例如,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可进入美术馆进行展览策划,或参与公共艺术项目的落地实施。同时,数字媒体艺术、虚拟现实设计等跨专业课程的选修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在多媒体艺术领域的竞争力。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确保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备多元发展潜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