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扎根黔东地区六十余年,以培养"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的小学教育人才为使命,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该专业依托教育科学学院,从1963年铜仁师范学校普师班起步,历经初等教育专科阶段,于2010年升格为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构建了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尤其注重儿童文学、小学课程与教学、初等数学研究等特色方向建设,2024年通过国家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标志着其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国家级认可。
师资力量与科研创新是该专业的核心优势。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博士4人,形成跨学科复合型团队,教师来自武汉大学、西南大学等名校,覆盖教育学、心理学、汉语言文学等学科领域。科研方面,2024年成功立项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5项,并获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梁成艾教授团队开发的《小学班队工作管理》课程通过"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改革,将真实教学案例融入课堂反思,形成"理论-实践-反思"闭环培养机制。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学院开创性地将黔东红色文化融入教学体系。2025年3月召开的《黔东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联合地方红军小学建立校地联建机制,通过开发红色课程资源包、编制量化指导手册、组织纪录片研习等方式,构建起"红色基因+专业素养"的育人新模式。特殊教育系党支部与四所红军小学签署合作协议,系统推进红色文化育人项目的标准化、常态化、长效化。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三大亮点:
- 服务学习项目:承担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覆盖8县2区60所小学,组织77名教授博士开展325节次课堂指导
- 协同育人平台:与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建立"实习+就业"直通机制,2024年输送65名学生赴广东实践,14人直接签约就业
- 竞赛培养机制:学生在全国广场舞冠军赛、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赛事中屡获殊荣,2024年"阳光普法"实践队获评省级优秀团队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体现在:
- 近三年培养40余届毕业生,85%成为铜仁市小学教育骨干
- 2024年专业评估排名全校第14位,较2022年提升2个位次
- 与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形成三足鼎立的办学格局,全部通过国家师范认证
- 开发《丹砂情》《大路朝天》等特色文艺作品,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奖项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