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经过四十余年发展,已构建起涵盖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完整中医药教育体系。作为辽宁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该院以"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为战略指引,形成了学术研究、临床实践、创新教育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现有769名研究生导师团队,其中包含国医大师、岐黄学者等国家级人才,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输送了万余名硕士、博士人才。
一、学科建设与学位授权体系
学校构建了中医药主干学科全覆盖的学位授权体系,拥有:
- 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的中医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
- 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 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含中医、护理等特色方向)
特别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等领域形成优势,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分别获评B和B+级学科。通过质量监管工程,近五年学位论文抽检连续实现"零问题",培养质量获国家级优秀博士论文提名等多项荣誉。
二、创新培养模式与招生机制
研究生院实施多元化招生改革,形成7类选拔通道:
- 推免硕士与直博生
- 5+3一体化培养
- 申请-考核制博士
- 硕博连读专项
2025年计划招收940名硕士生,包含60名推免生,较往年增长97%。培养过程注重中医经典传承与创新融合,设置中医经典规培工程,通过临床病例研讨、经典考试等强化实践能力,并建立6个省级研究生创新基地促进医教研协同。
三、导师队伍建设与学术生态
实施导师动态管理机制,通过:
- 分类遴选与年度考核制度
- 校院两级培训体系(五年累计3000人次)
- 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打造出含191名博导、735名硕导的精英团队,其中国家级人才占比超20%。依托岐贤硕博论坛品牌活动,构建"期冠军-年度总决赛"学术竞赛体系,近五年举办214期论坛、7届创新创业大赛,形成45000余人次参与的活跃学术社区。
四、质量保障与思政育人体系
建立"双心"培育工程,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培养全程:
- 实施"一二三四五"党校教育模式
- 配备专职辅导员与心理导师
- 设立2000万元/年奖助体系
通过研究生管理系统实现培养过程可视化监控,严格执行从招生考核到学位授予的全流程质量把控。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行业领先,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持续输送"厚德济生、守正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