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财经大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自2013年设立以来,逐步发展成为兼具理学与工学特色的交叉学科。作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融合地理科学、城乡规划、资源环境管理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体系。其课程设置覆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等基础理论,同时强化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测绘等技术应用能力,并通过丰富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培养定位上,该专业注重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学生需掌握遥感图像处理、GIS软件应用、数字化测图等技能,能够参与城乡规划编制、资源环境评估等实际项目。课程体系采用目标导向设计,融入管理学、经济学模块,形成“理学+工学+经管”的跨学科框架。例如,《区域资源环境实习》和《环境经济学》两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一流课程,而《测量学》则兼具校级优秀实验课程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双重荣誉。
实践教学体系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学生需完成三次特色暑期野外实习:
- 第三学期的区域资源环境实习,侧重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
- 第五学期的测量实习,强化测绘仪器操作与制图能力;
- 第七学期的综合实习,整合规划设计与项目管理实战经验。此外,依托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资源环境监测实验室等平台,学生可进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空间建模等高级实践训练。
学术支撑方面,专业教师团队在地理学、城乡发展领域成果显著。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经济研究》《地理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并获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多项。科研优势直接反哺教学,例如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中引入教师横向课题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政策落地与产业规划的联动机制。
学生发展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该专业考研率与就业率长期居全校前列,毕业生可进入自然资源局、城乡规划院等政府部门或设计单位,也可攻读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硕士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等竞赛中屡获佳绩,体现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培养成效。对于有意向报考的考生,需注意该专业要求高考选考地理科目,这一设置与其强调区域分析与空间规划能力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