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依托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深厚底蕴,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04年并入贵州师范大学后快速发展,现已成为省内具有影响力的工科专业之一,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多个专业硕士学位方向。学院以培养能在现代制造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科技研究及运行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强调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自动化控制三大核心能力的塑造,毕业生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适应性。
一、课程体系与专业特色
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理论、专业核心、实践创新三个层次: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构建学生数理基础与工程思维;
- 专业核心课程涵盖机械原理、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基础,强化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系统知识;
- 特色实践模块设置金工实习(6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3周)、精度设计实验,通过工程实训中心的先进设备实现产教融合。
专业方向选修课分为机电控制、制造工艺、工业工程三大模块,例如液压与气动技术、注塑工艺与模具等课程,满足细分领域需求。课程设计中特别注重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如CAD/CAM、三维打印技术,呼应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二、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70名教职工,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8人、博士33人,包括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形成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为研究重点的学术团队。科研平台方面,建有:
- 贵州省工程机械节能传动与控制创新人才团队
- 贵阳市机械与控制仿真重点实验室
- 三维打印技术与应用工程中心
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机械系统建模、精密加工装备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学院与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推动学术交流与技术转化。
三、就业方向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高适配性特点,主要流向包括:
-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从事机械设计、工艺开发、质量控制;
- 科研院所与高校:参与技术研发或担任教职(需攻读硕士以上学位);
- 汽车与电子行业:专注于数控编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 工程管理领域:担任项目经理或生产系统优化工程师。
2025届本科毕业生规模达590人,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洽谈会、职业技能鉴定(如电工、机加工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省内工业强省战略对机械自动化人才需求旺盛,毕业生在贵州航天电器、贵阳万江机电等企业就业率持续高于90%。
四、升学路径与国际化培养
专业提供“本硕贯通”培养通道,优秀本科生可通过机械工程硕士点(含机械制造、车辆工程等方向)继续深造。国际化方面,学院与瑞士、新加坡高校开展联合课题研究,选派学生参与海外工程师实训项目。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能力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8项,凸显创新实践能力。
该专业通过“理论-实践-创新”三维培养模式,结合区域产业需求,为学生构建了从基础技能到前沿技术的完整知识链。对于有志于投身智能制造领域的考生,贵州师范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兼具学术深度与就业宽度的优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