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的人工智能专业紧密对接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依托电子工程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的跨学科资源,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注重工师融合改革,培养兼具技术研发能力与教育素养的复合型人才。2023年起,学校通过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优利德科技、北京关键科技等企业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强化产教融合。数据显示,近三年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34项,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科定位与培养架构
人工智能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为核心,融合电子信息工程、机器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形成“1+M+N”课程体系:
- 基础理论层:覆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式识别等核心课程;
- 学科交叉层:针对不同专业开设定制化模块,如为机械专业强化智能算法优化,为化学专业融入分子结构推导;
- 产业应用层:通过智能感知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课程,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需求。该架构强调问题导向学习,例如在智能家居系统开发项目中,学生需综合运用传感器技术、数据分析和人机交互设计。
实践平台与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投入省级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等平台,配备机器视觉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系统等先进设备。学生参与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智能硬件设计大赛等赛事,2024年团队开发的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技术项目获省级重点研发计划支持。此外,学院与青软晶芒共建微专业产教融合基地,开设智能终端开发实战课程,学生顶岗实习平均薪资达6000元/月,部分优秀案例突破13000元/月。
师资力量与科研转化
专业拥有31名博士、2名省级教学名师组成的教研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96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2项。教授赵转哲主持的智能调度算法优化研究应用于淮南市智慧交通系统,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校企合作横向课题到账经费445万元,推动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等成果落地。2025年,学院新增AI+智慧物流、智慧矿山数据分析等前沿方向选修课,进一步拓展学科边界。
就业导向与社会影响
毕业生可选择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政府数字化治理等领域,2024届考研录取率达31.5%,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大学等名校录取20余人。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覆盖全校本科生,通过超星泛雅平台完成线上学习可获得1学分。值得关注的是,电子工程学院2020级物理学3班6名女生全员考研“上岸”,体现跨学科培养对学生学术潜力的激发。未来,学院计划设立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中心,探索“微专业+主修专业”双轨制,强化伦理法规与创新思维并重的AI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