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支柱学科,新疆大学自动化专业通过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构建起立足西北、辐射全国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的对口支援资源,形成了以工业互联网和新能源控制为特色的研究方向,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横向课题18项,在机器人控制、智能电网等领域获得多项发明专利,2020年更获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这种培养模式既保持学术前沿性,又深度结合新疆能源产业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理论教学体系以自动控制理论为核心框架,构建起三级课程矩阵:
- 基础理论层:涵盖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等工程基础课程
- 专业核心层:重点打造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等9门核心课程
- 实践创新层:设置西门子自动化实验室、机器人控制实训室等12个专业实验室特别在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中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学生需完成从PCB设计到运动控制算法实现的完整开发流程。这种培养体系使毕业生具备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复合能力。
实践创新平台形成"三位一体"架构:
- 校企联合实验室:与ABB、西门子共建的自动化工程开放实验室,配备价值2300万元的工业级设备
- 科研转化基地:依托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并网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展风电场的智能监控系统研发
- 学科竞赛体系:组织学生参与"HRG博实杯"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近三年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7项2025年电气自动化技术"双师型"团队赴校交流时,特别考察了其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室的横向课题转化机制,该机制已帮助3家本地企业实现生产线自动化改造。
就业导向呈现多元化特征:
- 行业分布:35%毕业生进入国家电网等能源企业,28%任职于高新技术企业,15%选择科研院所
- 薪资水平:据2025年数据显示,国家电网自动化工程师年薪达20-25万元,油气田控制岗位年薪18-22万元
- 区域贡献:近三年毕业生留疆就业比例稳定在65%以上,重点服务特变电工、金风科技等本土龙头企业专业设置的机器人技术方向与新疆农业机械化需求深度对接,开发的棉田智能灌溉系统已推广至38万亩农田。
师资建设采用"引育结合"策略:
- 现有专任教师20人中,博士学位占比50%,包括自治区级人才称号获得者3人
- 实施"青年教师企业挂职"计划,要求所有教授100%承担本科教学
- 通过承办国际学术会议、选派骨干教师赴清华访学等方式提升学术水平这种配置使得专业在智能控制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其研发的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已应用于达坂城风电场,年发电效率提升12%。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