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师范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扬琴、二胡、竹笛方向)立足传统民族器乐教育,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丰富的实践平台,将音乐表演技能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学生不仅能掌握乐器演奏的核心技术,还能在多元艺术实践中提升舞台表现力与创作能力。下文将从培养体系、核心课程、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分析,解析其如何塑造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该方向聚焦于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与表演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需具备扎实的演奏功底,同时通过中西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深化文化认知,形成对传统音乐艺术的理解与创新思维。例如,二胡演奏方向的学生需系统学习曲式与作品分析,结合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课程,探索乐器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张力。
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与实践课为双支柱。核心课程涵盖:
- 器乐演奏:针对琵琶、扬琴等民族乐器的专项训练,强调技术精进与风格把握
- 视唱练耳与和声学:夯实音乐理论基础,提升听觉感知与多声部协作能力
- 舞台表演:通过形体训练、重奏课程,培养舞台表现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同时,音乐美学、论文写作等课程拓展学术视野,为艺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这种课程结构使学生在掌握演奏技艺的同时,建立起跨学科的知识网络。
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流程。校内通过音乐表演与实践课程组织定期汇报演出,校外依托17个实习基地开展田野采风与文艺团体实训。例如,学生可参与乌兰察布市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在真实场景中锤炼组织能力。毕业音乐会作为综合能力考核,要求学生完成独奏、合奏作品编排,展现从技术到艺术的转化能力。
在就业竞争力塑造方面,专业设置音乐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拓宽职业发展路径。毕业生既能进入专业院团担任演奏员,也可在中小学或培训机构从事教学。2020届毕业生案例显示,二胡专业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与舞蹈教学实习,成功实现复合型就业。这种培养模式使人才既能深耕传统艺术,又能适应多元文化市场需求。
该专业通过创新教学法持续优化培养质量。例如,数码音乐制作课程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帮助民族器乐学生探索跨界创作;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所则为学术研究提供平台。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既守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赋予民族音乐新的时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