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扎根民族地区教育需求,历经20年发展积淀,形成了"立足甘孜、面向四川"的办学定位。该专业自2005年开设专科、2011年升格为本科以来,构建了融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理念于一体的培养体系,2024年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是四川省首批应用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校级一流专业。专业以培养县域幼儿园骨干教师为核心目标,毕业生五年内职业发展目标明确,用人单位满意度持续高位。
一、课程体系凸显实践导向
专业课程设置采用"理论+技能+实践"三维框架:
- 学科基础课程:涵盖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课程论等理论课程,其中《教育研究方法》等3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 艺术技能模块:设置琴法、幼儿舞蹈创编、简笔画等课程,培养学生五项艺术基本功
-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校内实训+教育见习+顶岗支教"三级实践平台,建有蒙台梭利实训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等20余间专业实训室,与甘孜州幼儿园等50余所实践基地深度合作
二、培养模式强调立体融合
专业创新"123456"人才培养模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四结合"培养路径:
- 课内外融合:将寝室文化建设、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培养环节
- 校地协同:聘请30余名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兼职导师,实施双导师制
- 文化浸润:开发《康巴民族教育研究》等特色课程,将藏族歌舞、民间游戏融入教学
- 持续发展:建立毕业生五年跟踪反馈机制,98%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三、师资队伍彰显复合优势
38人专任教师团队形成多学科交叉结构:
- 职称结构:教授4人、副教授10人,高级职称占比36.8%
- 学历层次:博士1人、硕士21人,在读博士8人
- 实践背景:30%教师具有幼儿园教研经历,组建学前教育学教学团队等省级教学组织
- 科研成果:近三年立项国家民委等项目20余项,出版民族教育专著5部
四、培养成效获得社会认可
专业已培养本科毕业生396人,近五年数据显示:
- 就业质量:97%就业率,86%毕业生任职县域幼儿园,55%获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 社会服务:组织324名学生赴凉山彝区顶岗支教,开展"一村一幼"辅导员培训项目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
- 专业声誉:在川渝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中屡获佳绩,学生获全国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等省级以上奖项70余项
该专业通过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具有藏区特色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其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和双导师协同机制,有效解决了民族地区幼教师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现实问题,为四川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