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自2001年设立以来,始终围绕国家制造业发展需求,构建了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体系。该专业以先进制造技术和新材料开发为核心,聚焦模具设计、3D打印、智能制造等领域,致力于培养掌握材料成型工艺与现代模具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依托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其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深度结合,毕业生在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表现突出,初次就业率达98%,升学率超30%,成为长三角地区高端制造业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
学科架构与培养方向
该专业以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交叉融合为特色,形成两大培养主线:
- 材料成型工艺:涵盖冲压、注塑、铸造等传统工艺的现代化改造,强化对高分子材料性能和成型特点的深度认知;
- 智能成型技术:引入数字化设计(CAD/CAM)、材料成型CAE模拟、工业机器人集成和3D打印创新设计等前沿技术课程,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化转型。学生通过导师制培养和科研项目参与,可自主选择塑性成形或凝固成形方向,实现个性化发展。
科研实力与教学资源
专业师资团队包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达85%,45%具有海外研修经历。依托常州市模具先进制造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等平台,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及授权专利超100项。与华威模具、恒立液压等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确保学生掌握冲压轧制、注塑成型等全流程实践技能。
就业前景与升学路径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汽车制造(占35%)、电子设备(25%)、航空航天(15%)等领域,从事模具设计、质量检测、生产管理等工作。部分学生进入重庆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攻读硕士,研究方向延伸至材料加工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前沿领域。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并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其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如见习工程师)无缝衔接,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
课程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新两大模块: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材料科学基础、工程力学、热加工传输原理等,构建跨学科知识框架;
- 实践创新平台: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等赛事,每年获省级以上奖项超40人次。学生还可参与国际课程和海外学术交流,拓展全球化视野。
该专业通过“学业导师”制度,推动本科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实现科研项目全覆盖,近五年学生主导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超10项。这种“学研产”一体化模式,使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展现出较强的跨界整合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