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型高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通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办学路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专业培养体系。该校计算机科学学院自设立人工智能专业以来,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省级优势重点学科,构建了覆盖"基础理论-算法研发-系统集成"的全链条课程体系,并与轩辕网络等头部企业共建生成式人工智能实验室,形成了以多模态模式识别为特色的培养方向。这种培养模式既注重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的理论教学,又强调通过企业导师驻校授课、产学研联合项目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在核心课程设置上,专业采用"基础夯实+前沿拓展"双轨并行的架构:
- 程序设计基础模块涵盖Java、Python语言及数据结构算法
- 人工智能理论模块聚焦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核心知识
- 应用开发模块设置Web应用、移动应用等系统集成课程
- 行业融合模块引入大语言模型开发、智能推荐系统等产业热点技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将大模型技术融入课程体系,通过LangChain开发框架教学,使学生掌握提示工程、API接口开发等产业急需技能。这种课程设计使毕业生既具备扎实的数学建模能力,又能快速适应AI技术迭代带来的岗位需求变化。
产教融合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计算机科学学院与轩辕网络联合开设的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卓越班,首创"师生同训"培养模式:
- 校企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驻校指导项目开发
- 真实项目驱动:以智慧诊疗、3D建模等产业项目作为实训载体
- 技能认证体系:完成112课时集中培训可获得行业认证证书这种"做中学"的培养方式已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首届卓越班学员参与的智能教育系统开发项目被应用于实际教学场景,验证了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学术资源建设方面,学校搭建了多层次科研平台:
- 珠江论坛等学术会议常态化举办,2024年第六届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前沿论坛吸引300余位学者探讨教育大模型应用
- 广东省多模态识别及智能控制安全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
- 导师团队包含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家、珠江学者等领军人才特别在低空经济领域,黄华盛教授团队开展的无人机多模态感知研究,将计算机视觉与边缘计算结合,在智慧农业监测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
- 产业端:约60%毕业生进入珠三角AI头部企业从事算法设计、系统开发
- 教育端:20%选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岗位
- 深造路径:每年约15%学生考入国内外名校攻读硕士学位戴青云校长主导的数智赋能高校战略,通过建设智慧校园平台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使近三年毕业生平均起薪达8500元,专业对口率保持92%以上。这种"理论+实践+产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正在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AI应用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