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2002年恢复招生以来已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构建了贯通理论、创作与实践的复合型培养架构,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超95%,平均升学率65%,25%保送清华、北大等双一流高校。专业传承自上世纪50年代的戏剧文学基础,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领衔的师资团队,在敦煌戏剧文献研究和西北民族题材创作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其《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开发的数字敦煌剧场项目获国家级文化创新工程立项。
学科优势与历史积淀
专业以敦煌戏剧研究和西北民族题材创作为双核心特色,形成"文献考据-剧本创作-数字转化"三层次培养架构。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和戏剧戏曲学博士点培育方向。课程体系深度融合丝绸之路戏剧文献与现代影视创作技术,开发的《陇东南影子戏初编》被纳入国际戏剧研究经典书目。依托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共建的"兰山论简"读简班,已开展近百期跨学科研究,研究成果被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
课程体系与培养特色
教学实施三阶能力模型:
- 文史筑基阶段:主修中国戏剧史、世界电影史,文学理论课时占比30%
- 创作深化阶段:开设影视剧本写作、戏剧导演基础等48门核心课,融入三维文物扫描技术与数字剧场设计
- 产教融合阶段:在敦煌研究院完成12周田野调查,参与壁画故事影视化改编项目
特色培养模块包含:
- 数字人文模块:设置影视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叙事技术
- 军工文化方向:重点开发核工业题材广播剧与国防教育微电影
- 国际认证体系:引入ISO55000文化遗产标准与IEC数字媒体规范课程
实践体系与创新平台
实践教学构建"竞赛+科研+产业"三维体系,配备3D打印实验室、虚拟演播厅等亿元级设备。学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文化遗产大赛中蝉联金奖,研发的高精度戏剧服饰复原技术获国家专利。与中国作协共建创作实践基地,实践环节占培养方案35%学时,近三年参与国家珍贵古籍修复工程等重大项目17项。其"秋宵吟"短剧大赛已成为西北地区高校戏剧品牌活动,孵化出多部入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原创作品。
就业前景与职业路径
毕业生形成四维发展格局:
- 创作研发岗:40%进入央视、中影集团,主导主旋律影视剧本创作,起薪中位数15-22万元/年
- 文博管理岗:30%任职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负责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
- 学术深造路线:25%保送北电、中传攻读博士学位
- 国际传播岗:5%进入孔子学院策划中国戏剧海外推广
在数字文化产业规模突破10万亿元的背景下,影视策划师岗位需求年增180%,2024届毕业生参与的敦煌数字孪生剧场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建议同步考取编剧资格认证或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师证书。
核心竞争力与发展战略
专业最显著优势在于"丝路文化+科技赋能",其强基计划班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保研率50%)。发展战略强调:
- 强化SPSS剧本数据分析能力,掌握Unity虚拟制片与Maya三维建模
- 参与中法数字敦煌联合实验室项目(需法语B2),可获戛纳电影节剧本工坊进修资格
- 重点突破多模态戏剧叙事、人工智能剧本生成等前沿领域
作为西北戏剧影视教育的标杆,兰大既传承顾颉刚文献考据传统,又在数字时代构建起文化遗产-现代创作-国际传播贯通的创新范式,为志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学子提供了扎根文化沃土的创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