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将书画艺术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展览创作、专业教育、学术研究等多维度构建起特色鲜明的艺术生态。作为郑州市属唯一的理工类本科院校,该校在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学院等教学单位中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等本科专业,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创作导向。近年来,学院通过举办大型主题展览、培育专业人才、推动校地合作等方式,使书画艺术成为展现地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在艺术创作实践层面,学院以黄河文化为根基打造了系列精品力作。2024年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画展,集中呈现了百余件师生作品,涵盖书法、国画、油画、摄影等多种形式。周长根的《念奴娇》以180×95cm的巨幅纸本书法展现豪迈气魄,张宝松的《花开富贵》通过工笔重彩诠释传统美学,房巍的《开门红》彩墨作品曾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这些作品不仅记录国家建设的鸿篇巨制,更通过写意山水与工笔重彩的技法融合,构建起传统艺术语言与现代表现形式的对话空间。
专业教育体系构建上,学院形成了“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培养模式。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学院开设的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品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将传统书画技艺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课程设置突出三大特色:一是依托河南省手语推广中心开发无障碍艺术教育课程;二是通过中央财政支持的手语翻译专业实训基地实现跨学科融合;三是建立校企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艺术成果转化。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笔墨技法、构图原理等传统素养的同时,具备数字绘画、三维建模等现代技术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汇聚了一批在脱贫攻坚主题创作、乡村振兴艺术实践等领域卓有建树的艺术家。何彦萍的纸本水墨《二月二》以183×194cm的尺幅刻画农村生活图景,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誉为“关切民生的时代力作”;房巍的《开门红》通过200×183cm的宏大叙事,展现新农村建设的壮阔画卷。这些教师作品多次获得河南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等荣誉,其创作经验通过工作室制、项目制教学等方式转化为育人资源,形成“以创促教”的良性循环。
在文化传承创新领域,学院构建起“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首先是以英才校区综合展厅为基地的常态化展览机制,年均举办10余场专题艺术展;其次是依托中原碳谷发展论坛等学术平台,推动书画艺术与生态文明的跨学科研究;再者通过特殊教育学院开展听障生产品设计专业教育,开发出烙画《胜利》等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作品。这种多层次的文化传播模式,使嵩山骨韵的雄浑与黄河写生的灵动,通过笔墨丹青转化为可观可感的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