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最早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通过二十余年探索,形成了以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交叉融合为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肇始于2002年成立的江苏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2007年获批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2009年正式招收本科生,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构建起本硕博贯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格局。其核心价值在于将艺术创造规律与产业运营逻辑相结合,培养既懂艺术创作又擅长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在学科建设维度,该专业以精神经济理论和艺术经济史研究为理论根基,重点培育三大核心能力:一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转化能力,着重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与非遗活态传承;二是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涵盖区块链NFT技术与生成式AI在文创领域的实践;三是全产业链运营能力,通过影视产业研究和剧院团管理等课程模块,系统训练项目策划、资本运作及品牌管理技能。课程体系设置突出"强化基础、产学结合、国际接轨"原则,开设《文化资源学》《文化遗产概论》等特色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呈现多维联动特征:依托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江苏文投集团等六大省级文化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平台;通过"环南艺"文化产业功能区建设,深度参与城市中央艺术公园等市政文化项目;联合中科大、东大等高校共建跨学科数智融合创新中心,在元宇宙艺术、数字人技术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这种"校地企研"四维协同模式,使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学术研究平台建设体现前沿引领性,专业依托紫金文创研究院(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和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聚焦三大研究方向:在文化产业政策评估领域建立量化分析模型,在艺术市场学研究方面构建符号消费体系理论,在文化数字资产开发中探索区块链确权机制。每年举办的紫金文化产业论坛和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为青年学者搭建了与丁方教授等权威专家的对话平台。
师资队伍构成彰显"双师型"特色,拥有80%博士学历和70%副高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团队,学科带头人李向民教授开创的艺术经济史研究体系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教学团队注重理论深度与产业实践的平衡配置,既包含王晨教授等深耕《影视产业研究》的学术型导师,也吸纳蒋旭峰教授等具有企业整合营销策划经验的双师型人才,更聘请新华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的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这种多元师资结构有效支撑了"学术研究+产业实操"的双轨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