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重点建设的交叉学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探索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核心,聚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该专业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形成以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与农业地理学为主干的分支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随着近年城乡规划行业需求的变化,该专业也面临学生转出率高、行业适应性的现实挑战。
学科定位与交叉性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在国科大的学科体系中属于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强调自然圈层与人文圈层的综合研究。其核心研究方向包括地表人文与经济地理过程、格局优化途径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机理。专业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例如经济地理学课程包含北京通州区实地调研,乡村地理学课程深入河北乡村考察,通过野外综合实习和社会调查强化学生的地理数据处理能力。
教学与科研实力
该专业依托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整合地理所、生态中心等多所机构的科研力量,形成国内顶尖的学术团队。师资队伍包括3名院士、40余名国家级人才,并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院部级实验室。科研方向紧密对接国家需求,例如参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规划,研究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2025年校友会专业排名显示,国科大该专业位列全国第二(7★,A++),仅次于北京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培养方案突出科学探索精神与跨学科创新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地理数据分析、规划制图等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东三省区域考察、798艺术区城市更新调研等特色活动,通过GIS实验室、地貌沙盘实验室等平台强化技术应用能力。毕业生主要流向科研机构、政府管理部门及规划咨询企业,部分学生通过直博通道进入地理所继续深造。值得注意的是,2023级本科生转专业后仅剩1人,反映出行业波动对招生吸引力的冲击。
招生现状与行业挑战
尽管专业排名靠前,但近年录取分数呈现分化趋势。2023年四川理科录取线为682分(全省508名),辽宁物理类录取线为683分(全省396名),选科要求为物理+化学/地理。行业层面,随着房地产调控和城镇化进程放缓,规划岗位需求收缩,导致部分学生转向计算机、金融等热门领域。对此,专业正通过增加智慧城市、生态规划等新兴方向课程,探索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融合,以提升学科竞争力。
这一专业的发展历程既体现了国科大在交叉学科建设上的前瞻性,也暴露出传统规划学科转型的紧迫性。如何在保持学术优势的同时适应市场变化,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