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立足长三角区域发展需求,通过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和省级科研平台,围绕减污降碳和资源循环利用等国家战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以下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践资源等方面展开分析。
在学科布局上,环境科学专业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特色,聚焦固废能源化、大气污染控制、废水治理等领域。学院拥有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省级教科研平台,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到账超5000万元,为学科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专业注重国际化视野培养,虽未直接开设中外合作项目,但学院长期与德国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开展环境工程领域联合培养,共享师资和课程资源。
课程体系突出环境监测与分析和污染控制技术两大方向,核心课程包括:
- 环境毒理学与生态修复
- 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管理
- 污染控制工程(涵盖水处理、废弃物处置)
- 化学分析技术(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
- 资源综合利用理论与实践
专业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现有专任教师中78.6%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占比28.6%,包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等。教学团队近5年发表论文1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项7项。
在实践教学方面,构建了“校-企-社”协同育人模式:
- 校内实验:依托清洁能源存储与转换实验室等平台开展仿真训练
- 企业实训:与15家环保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参与环保设施运营等项目
- 社会服务:通过“绿色科技爱服务站”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智能回收等实践活动
招生培养实行物理类“首选物理+再选化学/生物”选考模式,2023年江苏物理类本科批招生15人,学费5800元/年。学生需掌握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环保工程设计等核心技能,毕业去向涵盖环境咨询公司、第三方检测机构及政府环保部门,部分学生通过学院资源与环境硕士点继续深造。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