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翻译专业立足区域发展需求,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特色培养路径,构建了以学前教育和地域文化为特色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依托学校师范教育传统,强调双语基本功与现代翻译技术的融合,形成覆盖语言能力、翻译实务、跨文化交际的立体化培养架构,为西部区域输送了大量能胜任多领域翻译工作的专业人才。
在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着力塑造兼具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围绕英汉双语基本功展开,包含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等语言强化课程,同步开设翻译概论、英汉/汉英笔译、联络口译等实务模块。特别注重学前教育与商业贸易领域的专项训练,例如在应用翻译课程中融入幼儿园教育文本的翻译实践。这种定位使毕业生既能适应通用翻译场景,又能在特定行业领域展现专业优势。
专业课程体系采用三模块结构:
- 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通过现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等课程夯实母语基础,配合英语语法、阅读等训练提升外语水平
- 翻译技能模块:包含基础口译到交替传译的阶梯式训练,特别设置专题口译应对行业需求
- 跨学科知识模块:涵盖中国文化概论、国际商务等拓展课程,构建译者的复合知识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产教融合特征。除常规的翻译工作坊和模拟会议外,学生需在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完成教育类文本翻译实践,并参与学校附属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支持。校企合作项目则引入本地文旅机构的真实翻译需求,如地域文化外宣资料的译制工作,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掌握CAT工具运用与项目协作能力。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约90%的毕业生进入教育、外事、商贸等领域,其中学前教育机构双语师资占较大比重。部分毕业生在国际幼儿园课程本地化、儿童文学译介等新兴领域崭露头角,另有20%通过考研进入国内外高校深造。数据显示,掌握交替传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能的学生,在跨境电商、涉外法律服务等岗位更具竞争力。
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师范基因与区域特色的结合。作为陕西省"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其课程设计中特别强调教育场景的翻译能力培养。师资队伍中45%具有高级职称,80%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多位教师参与过国别区域研究项目,能将最新的跨文化传播理论融入教学。专业排名位列全国应用型高校第40位,凸显其在西部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