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设立以来,始终以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核心目标,依托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省级应用型学科培育点的学科优势,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不仅强调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网络组建等核心技能的培养,还通过校企合作与学科竞赛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随着人工智能和嵌入式系统等前沿技术的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持续迭代,形成覆盖软件开发、硬件设计、系统运维的全链条能力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以工学学士学位为导向,设置多层次课程模块。基础理论部分包含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离散数学,为算法设计与分析奠定数学基础;核心专业课程聚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计算机科学主干内容,其中Java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等课程紧跟行业技术趋势。实践环节通过Web编程、嵌入式操作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等课程强化动手能力,并配套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网络编程技术实训等专项训练,形成“理论-实验-项目”三阶段递进模式。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课程新增了ASP.NET程序设计和软件测试模块,进一步贴合企业开发流程需求。
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学院拥有省级教学团队和多位行业资深专家。教授团队中,李绍滋教授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专委会副主任,主导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算法方向的研究;禹谢华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嵌入式系统领域取得多项国家专利,并指导学生获得蓝桥杯、华为ICT大赛等国家级奖项。教师队伍中90%以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4人入选福建省高校国内访问学者,16人获评南安市高层次人才,形成“学术导师+企业导师”的双轨指导机制。
实践教学体系凸显产教融合特色,建有总资产超千万的13个专业实验室。其中:
- 思科网络综合实验室与华三网络实验室配备企业级路由交换设备,模拟真实网络环境
- 智能制造实验室引入工业机器人操作台,开展微机控制与嵌入式系统开发实训
- 大数据与数据分析实验室部署Hadoop集群和Tableau可视化工具,支撑数据挖掘项目实践学生可通过计算机软件学会、区块链技术研究所等平台参与真实项目开发,近两年累计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34项,包括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大赛一等奖和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专业教师近三年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18项,发表SCI/EI论文47篇,出版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3部。陈海彬副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安防系统获20项国家专利,并成功应用于泉州本地企业的生产线监控;林耀进教授主持的福建省数据科学与智能应用重点实验室,与厦门大学联合开展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研究,相关成果反哺教学案例库建设。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使毕业生在华为、星网锐捷等企业的校招中展现突出竞争力,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6.2%,其中35%的毕业生进入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