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立足云南、辐射全国,以培养法学学士学位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自2014年招生以来,依托"学历证书+社工证+教师资格证"的复合培养模式,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色。数据显示,其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88%-97%,考研录取率逐年攀升至20.45%,并在全国性竞赛中斩获多项荣誉。这种教育体系既强调社会学理论的积淀,又注重实务技能的锤炼,成为西南地区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力量。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以"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为导向,构建了覆盖社会服务全领域的课程框架。核心课程包括:
- 社会学概论与社会工作概论奠定理论基础
-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课程
- 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等政策分析类课程实践教学占总课时30%,通过社区服务、机构实习等形式,形成"理论—实验—服务—实习"的渐进式培养链条。例如,学生需完成800小时以上的实务训练,参与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等国家级项目。
二、师资力量与教学创新
专业师资团队由24名专兼职教师构成,含4名高级职称教师和6名双师型教师。以普忠鸿为代表的教师团队,兼具深圳社工机构督导经验与学术研究能力,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高级别课题。教学实施"导师制服务学习",建立师生联动的实践团队,在楚雄州妇女儿童保护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行动研究,实现"校地协同育人"。
三、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专业构建了"全过程-进阶式"能力提升体系:
- 基础技能阶段:大一大二通过社会研究方法等课程掌握需求评估能力
- 专业深化阶段:大三开展服务项目开发实训,参与政府购买服务
- 综合应用阶段:大四在民政部门或社会组织完成毕业实习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备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通过率超过85%的优势,并能快速适应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管理等多岗位需求。
四、就业竞争力与专业优势
专业就业呈现多元化特征:
- 体制内岗位:民政、司法、妇联等系统占比约60%
- 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公益基金会等占25%
- 教育领域:中小学德育工作、中职教育占10%其核心竞争力源于:
- 省级"巾帼文明岗"教研室支撑
- 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生奖等行业认可
- "三区"社工服务项目的在地化经验积累近年更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项目,培育出社区调解、乡村儿童陪伴等特色服务品牌。
该专业在十余年发展中,逐步形成理论教学—实务训练—社会服务—政策倡导的闭环培养体系。随着国家对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视,其"跨界培养、师生联动"的模式将继续为基层输送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的社工人才。未来可进一步拓展民族社会工作特色方向,深化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研究。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