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立足传媒行业需求,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等学科基础,致力于培养具备有声语言艺术表达能力和节目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涵盖新闻采编、播音主持创作、新媒体技术等多个维度,同时注重思政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形成鲜明的育人特色。
专业课程体系以模块化设计为框架,主要分为三大板块:
- 核心理论课程:包括新闻学理论、传播学概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等,夯实学生对媒介传播规律和语言艺术的理论认知;
- 实践技能课程: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文艺作品演播、非线性编辑技术等实操训练,强化学生在镜头前表达、节目策划制作等领域的实战能力;
- 跨学科拓展课程:引入影视美学、网络传播与应用技术、主持人思维训练等内容,培养适应融媒体时代的综合素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该专业突出双轨并进特色。一方面通过"U-G-S"协同育人机制(高校-政府-学校联动),建立与地方媒体、文化机构的深度合作,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另一方面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例如原创红色舞台剧《邓恩铭》的排演,将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以艺铸魂"的教学范式。
专业建设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重点打造三大能力培养方向:
- 全媒体传播能力:增设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电视频道与栏目研究等课程,应对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业态需求;
- 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开设中国文化概论、民族民间文学等特色课程,强化学生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播能力;
- 国际传播素养:通过英语播音训练、跨文化传播案例研究等模块,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传播人才。
就业服务体系构建体现全程化特点。从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到大四的"一站式"就业指导,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基地、行业导师制等渠道,对接广播电视机构、网络平台、文化宣传部门等就业市场。数据显示,毕业生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网络视听企业等领域的就业率保持稳定,部分优秀学生进入省级媒体或继续攻读新闻传播学硕士。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