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顺应国家“新工科”发展战略而设立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依托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科基础,结合现代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需求,形成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涵盖人工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前沿领域,并注重与地方产业对接,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路径。以下从培养体系、课程结构、实践平台等多个维度解析其核心特色。
从专业定位看,该专业以机械工程为根基,融合控制科学与信息技术,聚焦智能产品设计、智能工厂系统集成等方向。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专业核心、实践创新三大模块:
- 基础理论包括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夯实学生数理与工程基础;
- 专业核心课程如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传感器原理、智能制造信息系统,强调学科交叉性;
- 实践创新环节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智能装备故障诊断实训等,强化技术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资源是另一大亮点。学院拥有江苏省高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配备工业互联网实验室、智能检测平台等10余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超2000万元。学生可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在智能车设计、物联网开发等20余个创新团队中提升实战能力。校外与长三角地区30余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例如上海鹰峰电子、宁波中大力德等,实现“课堂-车间”无缝衔接。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汇聚了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现有专任教师中教授6人、博士25人,30%教师具有省级人才称号,如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宿迁市十大科技之星等。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直接反哺教学。例如杨树臣教授在压电驱动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被转化为智能装备设计课程案例。
在招生与培养政策上,该专业面向江苏物理类考生,2023年本科二批B段招生67人,学费为5800元/年,性价比突出。学生毕业后可在智能制造企业从事系统架构师、智能产品经理等岗位,近三年考研录取率持续攀升,部分学生进入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深造。随着宿迁市“十四五”规划将智能制造列为重点产业,该专业的地域就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综上所述,宿迁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产教深度协同、创新平台支撑,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生态,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懂设计、会操作、能创新”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