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立足地方特色,以稀土功能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为培养方向,形成了"重基础、强实践、融产业"的育人模式。该专业创建于1997年,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化学学科ESI全球前1%的优势,构建了覆盖材料制备、性能测试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培养体系。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强化科研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采用"基础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实践"的三维架构:
- 四大化学基础模块: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其实验课程夯实学科根基
- 核心材料课程群: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三大课程构成专业支柱
- 特色方向课程:稀土材料化学、竹基新材料技术等课程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实验教学占比超过总学时的35%,特别设置材料化学综合实验模块,通过制备稀土发光材料、设计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实战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学院拥有:
- 江西省竹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稀土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近十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60余项,设备总值突破8000万元。独创的"三维一带"培养模式,即导师主导、学生主体、基地支撑、项目驱动,使本科生深度参与科研。例如,在竹纤维复合材料研发中,学生可参与从竹材预处理到产品性能测试的全流程,这种"真题真做"的实践机制,使学生在JACS、Angew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成为可能。
产教融合特色体现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 与江西省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共建实习基地
- 联合开展稀土萃取工艺优化、高分子涂料研发等横向课题
- 实施"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稀土材料加工、高分子产品开发等领域展现突出优势,近年考研升学率稳定在50%以上,2021届达到62.7%,部分学生进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顶尖科研机构深造。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形成"院士引领+杰青支撑+双师保障"的梯队结构:
- 专任教师博士占比85%,其中国家杰青1人、省级人才40余人
- 聘请双聘院士2人指导学科建设
- 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材料制备技术》等实务课程教学教授团队主持的新型农药研发科技创新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如将稀土掺杂催化剂研究引入《材料合成实验》课程,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该专业毕业生呈现多元就业格局:
- 40%进入稀土高新区企业从事技术研发
- 30%在化工、电子领域担任质量工程师
- 20%选择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
- 10%进入质检机构或自主创业在赣州"中国稀金谷"建设的背景下,毕业生在稀土永磁材料、荧光材料等细分领域供不应求,起薪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18.7%,职业发展通道涵盖技术总监、项目经理等岗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