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教师计划建设专业与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点,依托学校工科优势与师范教育特色,构建了“计算机技术+教育理论+职业素养”三位一体培养体系。该专业创办于1997年,2024年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评B级,近五年就业率超96%,其中公费师范生就业率100%,在职教师资培养与教育软件开发领域形成显著特色。以下从学科定位、课程架构、职业发展等维度展开解析。
一、学科定位与核心优势
专业立足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战略,形成“工科基底+师范属性”双核发展路径:
- 学科积淀:依托教育学省一流学科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拥有覆盖软件开发-网络工程-职教理论的完整学科链,主导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 实践创新: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智慧课堂管理系统应用于浙江12地市职教中心,创新“校企校”协同育人模式;
- 行业标杆:与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50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承担浙江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建设项目,收录4.2万条教学资源。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实施“技术筑基-教育赋能-实战强化”三阶能力矩阵:
- 技术筑基层:
-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构建计算思维,Java面向对象编程课程完成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开发;
- 网络工程模块:涵盖网络协议分析、防火墙配置等6项核心技能;
- 教育赋能层:
- 职业教育学解析“双减”政策下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多媒体学习资源开发课程创作虚拟现实教学课件;
- 竞赛育人机制:学生100%参与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15项;
- 实战强化层:
- 24周教育实习覆盖杭州电子信息职校等30所基地,掌握STEAM课程设计与校园网络运维;
- 双导师制:聘请省级教研员与企业CTO联合指导职教云平台开发项目。
三、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构建“学术领军+行业专家”双师型团队:
- 教学团队:拥有教授9人、博导5人,其中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科研平台:
- 教育技术实验室:运用眼动追踪技术优化在线学习界面设计,成果支撑新课标教材编写;
- 人工智能教育中心:开发课堂行为分析系统,应用于浙江省200所中小学;
- 国际合作:与英国赫尔大学开展“3+1”双学位项目,学生可获国际软件工程师认证。
四、职业发展与行业贡献
毕业生呈现“复合型+高适应性”特征:
- 就业质量:65%任职省级示范职校,公费师范生直接入编地市级重点中学,软件开发工程师岗位平均起薪1.2万元/月;
- 创新成果:研发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服务长三角500所职业院校;
- 深造路径:25%进入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顶尖院校,2024届8人保送本校教育技术学硕士。
五、发展挑战与优化建议
需突破技术迭代响应与师范特色深化:
- 能力短板:生成式AI教育应用课程覆盖率60%,建议增设48学时AIGC教学资源开发模块;
- 区域局限:浙江省内就业占比78%,需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学校实习通道;
- 职业跃升路径:
- 大二前掌握Python数据分析与Unity虚拟现实开发;
- 参与“卓越职教师资计划”(覆盖率40%),完成300小时企业级教育软件开发;
- 同步备考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与Oracle Java认证。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以“技教融合,匠心育人”为核心理念,其“工科基因-师范属性-产教协同”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中具有示范意义。尽管面临AI技术冲击与职教改革深化的挑战,但教育信息化国家战略与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为专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对于追求技术创新与教育使命协同发展的学子,该专业是成就卓越职教师资与教育科技人才的优质平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