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全媒体摄制方向)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前身为1959年设立的电视新闻摄影专业,承载着中国视听传媒教育的核心使命。该专业2020年入选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学科,构建“厚基础、强专业、重实践”的立体化培养体系,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考研升学率达60%。通过国际影像节参与、产业课题实践和国家级实验室支撑,形成“全媒体采编-视听创作-国际传播”的闭环育人生态。
学科定位与历史积淀
专业立足全媒体时代传媒变革需求,形成三大核心优势:
- 历史传承深厚:源自建校首批设置的电视新闻摄影专业,2019年转型为全媒体摄制方向,培养方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学科资源雄厚: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
- 国际认证完备:课程体系对接国际影视教育联盟(CILECT)标准,学生作品连续五年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展映单元
培养目标聚焦四大核心能力:
- 全媒体采编能力:掌握无人机航拍与虚拟现实拍摄技术
- 国际传播能力:通过英语实验班实现双语采编与跨文化传播
- 技术创新能力:研发《元宇宙数字孪生拍摄系统》等前沿项目
- 行业适应能力:参与国家重大主题宣传项目全流程制作
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实施“三阶联动”课程架构:
- 基础奠基(1-2学年):
- 必修摄影元素构成(96学时)、视听传播概论(64学时)等通识课程
- 通过Adobe Premiere完成基础剪辑实训
- 专业突破(3学年):
- 分设纪录片创作与融合新闻生产模块,开设5G直播技术(48学时)等前沿课程
- 参与《冬奥会赛事直播系统优化》等横向课题
- 实践升华(4学年):
-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完成16周专业实习
- 80%毕业设计涉及《人工智能辅助新闻采编系统》等产业课题
教学改革突出五大创新维度:
- 虚实融合:开发《元宇宙影像创作平台》实现远程协同拍摄
- 双导师制:配备校内教授与新华社首席摄像师联合指导
- 案例驱动:建立覆盖300+真实项目的《中国重大新闻事件案例库》
- 资质直通:课程嵌入记者职业资格考试核心知识点
- 国际培养:定期举办国际教授工作室,邀请BBC制作人现场授课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构建“学术+产业”双轨师资体系:
- 学术背景:专任教师博士占比92%,含长江学者1人、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2人
- 行业资源:聘请央视高级记者等50+产业导师,年均开展技术讲座40+场次
- 科研转化: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5项,研发成果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支撑平台包含:
- 国家级实验室:全媒体传播示范中心
- 校企联合:与腾讯视频共建4K超高清制作中心
- 国际网络:加入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创作联盟
- 流片通道:通过多项目晶圆(MPW)实现学生作品实体化
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形成三维发展格局:
- 传统媒体(40%):任职央视新闻频道摄像指导(起薪18-25万/年)
- 新兴媒体(35%):担任抖音内容运营总监
- 跨界领域(25%):从事文旅项目策划或高校专业教师
职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 资质进阶:考取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或全媒体运营师认证
- 技能延伸:掌握Python数据可视化与AR虚拟拍摄技术
- 项目积累: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课题
当传统影像叙事遇见元宇宙技术,这里正培育着新时代的视觉传播先锋。从中传演播馆的4K导播台到戛纳电影节红毯,广播电视编导(全媒体摄制方向)专业构建起贯通“技术创新-内容生产-国际传播”的培养生态,让学子在镜头语言与数字算法的交响中,谱写中国视听传媒的全球化篇章。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