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法学专业自1992年创立以来,依托贵州省重点学科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平台,形成了本硕贯通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慎思笃行,博学致新”为办学理念,通过卓越法律人才教育计划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其国家司法考试平均通过率达75%,毕业生就业率超90%,在西南地区法学教育中具有显著影响力。下文将从学科架构、培养特色和社会价值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在学科体系建设上,专业构建了“一体两翼”的课程框架。核心课程覆盖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等基础领域,同时设置商法、经济法两个特色方向。商法方向增设《企业与公司法》《证券法》等实务课程,着重培养商业领域纠纷解决能力;经济法方向则强化《金融法》《财税法》等课程,服务区域经济法治需求。这种课程设计既夯实了学生的法学理论基础,又通过40余门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
实践能力培养采用“三维联动”机制:
- 校内建设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等实训平台,开展全流程司法程序演练
- 与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等20余家司法机构建立实践基地,实行双导师制
- 通过贵州省法律援助工作站承接真实案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法律文书撰写和诉讼代理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89%通过率,显著高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师资配置呈现“双高特征”:专任教师中教授占比11.4%,博士及在读博士占比77%,形成以潘弘教授等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教研团队。学院聘请40余名实务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将最新司法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这种学术与实务并重的师资结构,支撑起1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的科研产出,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对接学科前沿。
从社会服务维度观察,专业通过知识产权中心为地方企业提供专利维权服务,依托诉讼法学研究会参与地方立法咨询。近三年毕业生中,35%进入司法机关,28%任职党政机关,另有20%投身律所与企业法务,形成覆盖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就业格局。这种人才培养成效使该专业成为贵州省法治建设的核心人才供给基地,持续为区域发展输送具备“依法执政、科学立法、高效法律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