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专业作为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依托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点的学科优势,构建了"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形成本-硕-博-博士后全链条培养体系,2025届毕业生就业率超95%,近半数进入复旦大学等高校深造。专业设置涵盖中国哲学、伦理学等7个二级学科方向,核心课程《中国哲学史》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独创"学而思"学术节和哲学话剧等品牌活动,形成"全程导师制+学术创新"的办学特色。
学科定位与培养架构聚焦哲学专门人才与文化传播者双重目标。实施"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从大一入学即配备一对一教授导师,贯穿经典研读、学术论文写作、实习指导全过程。独创"三阶学术训练体系":大一年级开展《哲学导论》通识教育,大二启动中西方哲学经典精读,大三开设《哲学综合课》考研辅导,大四完成万字毕业论文。配套建设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等2个上海市重点研究基地,年均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3场次。
课程体系架构实施模块化设计:
- 通识基础模块:开设《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12门必修课,夯实批判性思维根基
- 专业核心模块:设置《中国哲学经典原著精读》《西方哲学经典原著精读》系列课程,覆盖儒家思想、现象学等学术脉络
- 拓展创新模块:开发《数字伦理前沿》《哲学教授精品讲座》,向本科生开放7个二级学科硕士课程,实现本硕课程贯通。
实践培养机制构建四大支撑:
- 学术创新平台:连续11年举办"学而思"学术节,包含哲学话剧展演、学术辩论等特色活动
- 实习实训基地:与中共二大会址等共建20个实践基地,实施双师同堂授课制度
- 考研辅导体系:大三开设《哲学综合课》专项辅导,历年考研成功率近50%
- 就业指导网络:与民生银行等企业建立人才输送通道,提供公务员考试培训等专项服务。
师资与科研实力呈现三大亮点:
- 高层次师资团队:拥有教授19人、博导18人,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8人,教师博士占比100%
- 标志性科研成果:方广锠教授主持敦煌遗书整理项目,出版专著24部,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 科研反哺教学: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0余项,研发《哲学智慧树》等教学案例库。
就业发展格局覆盖五大领域:
- 学术深造:48%毕业生进入复旦大学等攻读研究生
- 教育行业:25%任职中小学担任思政教师
- 党政机关:15%考取公务员从事文化建设
- 文化传媒:8%进入索贝数码等企业从事文化传播
- 企业管理:4%任职民生银行等机构从事战略规划。
该专业严格执行"3+3+4"考核机制,《中国哲学经典精读》课程要求精读《论语》《孟子》等8部典籍。需注意报考要求高考语文单科不低于110分,2025年上海录取线超省控线45分。特别设立的"本硕博"连读实验班,实施国际联合培养计划,毕业生可赴悉尼科技大学等交换学习,起薪较普通班高30%。建议学生加强哲学原著阅读与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关注数字伦理等新兴领域的社会需求。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