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以昇腾算力底座为技术基座,通过DeepSeek-R1满血版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构建起覆盖教学、科研、管理的智能生态体系。该校不仅将AI技术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场景,还搭建了四大本地化知识库,形成“1平台+4库+4场景”的创新架构,实现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场景的全链路智能化升级。这种布局既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也为师生提供了沉浸式智能体验,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向数智化转型。
在技术基础与平台建设方面,天津理工大学依托昇腾算力构建了校级算力资源池,通过私有化部署实现数据安全与算力效率的双重保障。其核心平台DeepSeek-R1具备三大特色功能:
- 支持多模态交互的智能备课系统,可自动生成个性化教案与教学案例
- 动态知识图谱系统,课后自动生成结构化课堂脑图
- 跨终端无缝衔接的微应用体系,覆盖PC端、移动端及融合门户该平台日均处理超10万次教学交互请求,使教师备课效率提升60%,学生知识点掌握度提高35%。
教学模式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可通过AI辅助设计系统快速生成差异化教学内容,例如材料学院开发的《纳米材料学》智能课程系统,能根据学生学情数据自动调整教学策略。其次,课堂引入实时答疑机器人,在2024级新生测试中解答准确率达92%。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式学习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华为、麒麟软件的行业资源,学生可在线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开发,2024年已有23个学生团队通过该平台获得专利授权。
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学校形成了独特的“三维联动”模式:
- 校企共建实验室:与华为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引入昇腾AI全栈技术
- 产业学院:微电子学院联合中芯国际开设芯片设计定向培养班
- 科研转化平台: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系统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使毕业生平均起薪达8000元以上,头部企业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5%。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遵循“技术+教育”双螺旋模型。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群,涵盖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核心模块,并实施“四阶能力培养计划”:
- 基础阶段:通过雨课堂完成AI工具实操训练
- 提升阶段:参与超星平台的智能教学案例开发
- 实践阶段:加入校企联合实验室完成真实项目
- 创新阶段:在智慧树平台开展跨学科创新实践同时,计算机学院导师团队在脑机交互、智能机器人等方向的前沿研究,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国家级课题支撑。
从技术基建到生态构建,天津理工大学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体现出鲜明的系统性特征。通过DeepSeek-R1的技术赋能、四大知识库的场景延伸、产教融合的生态闭环,学校正重塑高等教育的智能图景。这种创新实践不仅验证了AI+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更为应用型高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天理样本”。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