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广西特色专业,凭借其深厚的学科积淀与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围绕化工、能源、材料、环保等领域,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的立体化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工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其办学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科竞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更通过校企合作与产业融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在学科建设方面,专业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形成了多层次的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注重现代计算技术与化工过程案例分析的结合,例如开设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等核心课程,并引入虚拟仿真实验强化实践能力。此外,专业还深度融合广西特色资源,如林产化学品开发和新能源材料研究,使教学内容与地方产业需求紧密关联。学生通过参与松香基吸附树脂、微纳米材料设计等实际科研项目,掌握行业前沿技术。
师资力量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中80%具有博士学位,并拥有国务院特贴专家、广西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教师团队不仅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等高水平课题,还通过专利技术转让(如松香蔗糖酯合成方法)推动产学研结合。这种“双师型”教师结构确保学生既能夯实理论基础,又能接触真实工程问题,例如在金工实习中直接参与企业生产流程优化。
实践教学平台的先进性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硬件保障。学院拥有1.5万平方米实验室和1亿元设备资产,包括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现代化工虚拟仿真中心。学生可在化工过程模拟实验室中学习催化精馏工艺设计,或在分析测试中心操作高分辨质谱联用仪等设备。与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等14家企事业单位共建的实习基地,更让学生深入一线参与废水处理技术开发或醋酸乙酯生产工艺优化,实现从课堂到车间的能力跨越。
在创新培养方面,专业通过“互联网+”创业大赛、化工设计竞赛等载体激发学生潜能。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58项,其中“菲尔特油水分离器”项目斩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金奖。同时,专业推行“3+1”“2+2”等多元培养模式,与东盟高校联合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深造率超过30%,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知名学府。就业方面,97%的毕业生进入化工、制药、环保等领域,部分已成为国企技术骨干或科研机构项目负责人。
这一专业的发展脉络揭示了一个关键逻辑: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如化学工程与海洋科学、生物技术的结合)、区域资源整合(如广西林产化学品开发)和产教协同创新(如校企共建实验室),高校能够有效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脱节的难题。未来,随着现代化工产业学院的深化建设,该专业或将在绿色化工技术和新能源材料领域形成更显著的特色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