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媒学院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作为四川省首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专业,依托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应用型示范专业优势,形成了"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融媒体时代需求,构建起涵盖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传播学原理等理论基础与非线性编辑、纪录片创作等实操技能的全方位课程矩阵,旨在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该专业突出"四大模块课程体系",重点培养采访、拍摄、编辑、写作、创意等十大核心能力。主修课程既包含新闻学原理、广播电视概论等理论课程,又涵盖电视画面编辑、融媒体操作实务等技术课程,更独创"3+1"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视频制作整合实训、户外实践活动等形式强化实操能力。学生在大二阶段即可参与阆中古城实训等实地项目,使用专业设备完成自编自导自演的全流程创作。
专业建设具有显著的应用型特色,通过"产学研结合"路径与业界深度对接。校内建有省级标准校园电视新闻频道,学生作品可通过网络平台播出;校外与字节跳动、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机构共建实践基地,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无缝衔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95%以上,其中一年回访就业率达100%,就业方向覆盖传统广电机构、融媒体中心、网络视听平台等多元领域,部分优秀校友已成长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记者、独立纪录片导演等业界精英。
人才培养注重全媒体思维塑造,课程设置紧跟技术发展前沿。除传统广电课程外,新增网络大电影编剧、视听节目研发等特色课程,强化对移动互联网、算法推荐等新传播形态的适应能力。通过后期合成软件(AE)、平媒编辑软件等数字工具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融媒体内容生产与多平台分发的实战技能,满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行业发展需求。
该专业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教师团队既包含深耕新闻传播理论的学者,也有来自业界的资深媒体人。独创的"优秀电视作品赏析"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乡村里的中国》等获奖作品中汲取创作经验。这种"理论奠基-案例解析-实践创新"的三段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完成从课堂学习到行业实践的跨越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