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省唯一水利类高职院校,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通过智慧水利技术构建起服务区域发展的创新体系。学院依托数字孪生技术、GNSS数据采集和智能灌溉系统等核心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农业节水增效等领域形成突破性成果。近三年累计完成40余个社会服务项目,技术到款额突破5000万元,培养的水利人才扎根县乡一线,展现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示范效应。
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学院构建了完整的数字化水利技术生态链。通过部署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和无人船水下测绘,累计采集103897个水库点位的GNSS数据,生成覆盖日照523座小型水库的1:500全要素地形图和三维模型。其自主研发的山水云智慧灌溉系统采用水肥精准调控算法,在日照茶产区实现节水30%、增产15%的技术突破,相关技术获6项专利与软著。这些创新成果的底层支撑是水利工程BIM技术与三维GIS平台的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数据底板-模型平台-业务应用"的数字孪生体系,为水库防洪调度提供精准预测。
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
- 多方协同平台:联合山东省水利厅、日照市水利局等单位建立"闭环式"项目管理体系,形成"任务下达-技术培训-生产实施-质量反馈"全链条
- 生产性课堂重构:将小型水库项目分解为智能感知设备装调、BIM建模等教学模块,学生团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真实生产任务
- 科研转化路径:依托国家级水利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近三年组建28支技术服务团队,攻克库容曲线测算、雨水工情监测等技术难题
人才培养体系突出数字化能力与工程实践双核驱动。通过建设包含24个数字化实训室的智慧水利产教融合基地,形成"理论-虚拟-实操"三级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深度融入Python数据分析、物联网应用技术等前沿内容,开发《物联感知与3S测量技术》等新型课程。校企共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实施"产业院长制",40名企业导师参与教学过程,确保教学内容与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步。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县乡水利单位就业率达92%,成为基层水利数字化改造的中坚力量。
服务区域发展成效显著体现在三个层面。在农业领域,按需供水系统覆盖临沂、日照500余亩茶园,推动每亩节水25立方米;在水利治理方面,建立的智慧水利中心实时监控523座水库,预警响应速度提升70%;在流域生态保护中,开发的四预功能系统(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为黄河流域治理提供决策支持。这些实践将数字治水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面向未来,学院正着力构建智慧水网人工智能知识库,计划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洪涝灾害预测。通过深化与12所国际高校的合作,其开发的灌溉数字化标准已纳入坦桑尼亚等国家职教体系。这种以技术创新驱动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正在书写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互促共进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