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扎根祖国南疆的高校,其翻译人才培养紧密围绕"师范性、民族性、边疆性"的办学定位展开。该校依托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通过多维度课程体系建设和跨境实践平台搭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翻译教育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既注重传统翻译技能的锤炼,又强调现代技术应用与区域文化传播,在服务边疆发展与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
翻译人才培养主要依托英语专业下的翻译文化方向,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
- 核心课程包括综合英语、口笔译、汉英时文翻译等基础模块
- 特色课程如外事翻译、经贸英语阅读与翻译着重培养实务能力
- 创新性开设翻译技术课程,涵盖CAT工具操作与本地化项目管理
- 英汉名译赏析课程通过对比分析名家译本,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审美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构建了"校地企协同"的实践平台:
- 与崇左市共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学院,开展跨境电商翻译实践
- 组织学生参与边民赋能志愿服务项目,在中越边境地区进行语言服务
- 依托东盟国家合作高校开展交换生项目,累计选派20余名师生赴越南、泰国交流
- 在校内建设10间现代化语言实验室,配备同声传译训练系统
师资与科研支撑
翻译教学团队由具有国际视野和行业经验的教师组成:
- 现有专任教师85人,其中留学归国教师13名,外籍教师6名
- 科研平台包括广西边境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开展跨境语言服务研究
- 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成效
近五年数据显示:
-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0%以上,主要流向外贸企业、教育机构及政府部门
- 58名毕业生考取翻译硕士,136人参与西部计划服务边疆建设
- 在校生累计获得自治区级翻译竞赛奖项27项,5人考取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证
这种培养模式既传承了学校"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办学精神,又通过"语言+技术+区域文化"的课程创新,使翻译人才能够有效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随着学校推进硕士学位点建设,翻译专业正朝着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迈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