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作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百年学科积淀与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平台,构建了“基础理论-应用实践-交叉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肇始于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2008年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专业(强基计划),2021年获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数据显示本科生深造率超60%,毕业生中涌现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非线性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以下从学科建设、培养架构、科研创新等维度展开解析。
一、学科定位与历史积淀
专业立足国家基础学科战略,形成“厚基础-强交叉-重应用”递进发展路径:
- 学科根基:依托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构建覆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参与制定《电子信息材料行业标准》等规范文件;
- 学术传承:以陈文塬、陈庆益等学者为奠基人,在非线性泛函分析、代数学等方向形成传统优势,1984年获基础数学博士授权点;
- 国际认证:2019年通过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认证,与麻省理工学院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83%教师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术经历。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革新
实施“理论-建模-实践”三阶课程架构:
- 数学基础层:
- 数学分析(国家精品课)构建极限理论分析框架;
- 高等代数课程掌握线性空间映射原理;
- 交叉应用层:
- 金融数学研究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
- 大数据分析课程实践Python数据清洗技术;
- 创新实践层:
- 数学建模基地:年均孵化5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项目;
- 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华为合作开发工业优化算法,技术转化收益超500万元。
三、师资配置与科研突破
构建“学术领军+教学名师”双轨师资体系:
- 学术团队:拥有教授29人(含国家杰青1人、优青1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近五年科研经费超2亿元;
- 科研方向:
- 非局部发展方程:解决无穷维动力系统稳定性难题;
- 图论与复杂网络:开发社交网络传播动力学模型;
- 概率统计: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 学术影响力:19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获评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四、学生发展与行业贡献
毕业生呈现“双高特征”:
- 深造质量高:60%进入中科院数学所、剑桥大学等深造,强基计划班保研率100%;
- 行业影响高:校友主导天宫二号轨道计算、5G通信编码优化等国家重大项目;
- 就业结构:
- 金融科技领域:35%入职高盛、中金公司;
- 信息技术领域:30%进入华为、阿里巴巴算法部门;
- 教育科研领域:25%任教于双一流高校。
五、发展挑战与适配建议
需正视国际竞争力提升与学科交叉深化:
- 国际排名:数学学科尚未进入QS全球前100,人工智能数学基础领域研究待突破;
- 技能迭代压力:需同步掌握MATLAB数值计算与TensorFlow深度学习框架,偏微分方程数值解课程挂科率达12%;
- 培养体系优化:传统理论教学占比65%,交叉实践课程需提升至35%。学院通过“拔尖计划2.0”(覆盖20%本科生)与千万级校企创新基金构建能力跃升通道。
兰州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数理筑基,交叉赋能”为核心理念,其“强基计划+拔尖培养”模式在基础数学理论与工程应用结合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尽管面临国际顶尖数学学科竞争与产业技术快速迭代的挑战,但国家级科研平台与西部数学教育高地地位持续赋能。对于追求“数学理论深度”与“跨学科应用”协同发展的学子,该专业是成就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的重要选择。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