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该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省应用型学科及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形成了以高分子合成改性、结构性能分析和成型加工技术为主线的培养体系。近4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30%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展现出强劲的学科竞争力与人才培养成效。
在培养体系构建方面,该专业采用"理论+实践+创新"三维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覆盖有机化学、高分子物理等基础理论,同步开设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等实践课程。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校企联合实验室,学生可参与高分子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测试全流程研发,例如在厦门市聚合物加工原理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完成高分子流变学特性研究。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近三年就业单位包含宁德时代、比亚迪半导体等龙头企业。
专业特色体现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与科研反哺教学机制。教师团队中76.9%具有高级职称,90.8%拥有博士学位,并包含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水平人才。依托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本科生可提前接触粉末冶金技术、光电功能材料等前沿课题。学院与德国耶拿大学等20余所国际院校建立合作,学生可参与海外研修项目,拓展国际视野。
就业市场对接方面,专业重点布局新能源、生物医用材料等战略领域。毕业生在汽车轻量化材料研发、医用高分子制品开发等岗位表现突出,典型就业方向包括:
- 高分子材料改性工程师(月薪8000-15000元)
- 塑料制品工艺设计师
- 复合材料研发专员
- 质量检测技术主管就业区域集中在闽西南经济圈,70%毕业生实现厦门本地就业,契合厦门市千亿新材料产业链发展需求。
学科建设依托5600万元设备总值的科研平台,构建了完整的研发链条。学院拥有:
-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用于材料表面分析
-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高分子热性能
-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纳米级结构
- 高分子流变仪模拟加工过程这些设备支撑学生完成从分子结构设计到制品性能优化的全流程创新实践,近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