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立足"宽口径、复合型"培养定位,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电气工程设计、系统运行、技术开发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依托民办本科高校的灵活机制,构建了"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并通过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的科研平台强化实践创新能力。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专业核心课程形成"基础+专业+实践"的三层架构。学生需完成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掌握电气控制的核心原理;专业方向课程包含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等模块,覆盖电力系统运行与智能控制技术;实践环节设置电子工艺实训、PLC课程设计、机器人创新实践等20余项实训项目,通过电气工程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实现知识整合。特别注重计算机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融合,开设Matlab系统仿真、工业机器人等前沿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凸显校企协同特色。校内建有55个实验室和郑州地方高校示范性实训基地,配备模拟电网实验装置、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等设备;校外与国家电网等企业建立14个实训基地,实施"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级实践链条。学生通过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20余类竞赛平台,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一等奖18项,其中中国机器人大赛获奖项目直接对接智能控制系统开发需求。
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专业构建"双证书"培养机制。毕业生可考取维修电工证(中级/高级)和电气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就业方向涵盖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占比11.27%)、自动化设备研发(10.33%)等领域。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5%,入职国家电网、电气设备制造企业的学生占比超40%,毕业5年平均月薪达13382元。持续教育通道畅通,优秀学生可通过河南省重点学科平台攻读硕士学位。
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双师型"特点,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33.15%,双师素质教师占比45.3%。教学团队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14项,近三年发表SCI论文10篇,获发明专利42项,将智能电网通信技术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特别设置职业发展规划课程模块,由企业工程师讲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实务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