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作为文化艺术大类下的专科层次专业,自设立以来紧密围绕行业需求,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该专业以培养掌握文物时代特征、材质特点和制作工艺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为目标,通过与三星堆博物馆等机构建立深度合作,搭建了校馆协同育人平台。当前,该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五,并在四川省内与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共同构成特色人才培养矩阵。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构建了“基础+核心+实践”的三层体系。专业基础课程涵盖文物学概论、考古学基础等内容,为学生奠定历史与艺术认知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聚焦细分领域,例如中国古代书画修复技术、陶瓷与金属器保护工艺,同时引入文物数字化技术和检测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这种课程设计不仅强化传统修复技艺传承,还融入预防性保护、环境监测等前沿理念,契合行业对数字化文物保护的需求。例如,建筑系团队在调研中明确提出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文物测绘与病害分析,体现了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双基地”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学院与三星堆博物馆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真实文物修复项目开展实训,例如青铜器着色加固、陶器病害图绘制等。学生可参与可移动文物的检测分析与修复方案制定,同时在李庄镇等古建筑群中接触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工程,掌握木构建筑彩画修复、砖石结构加固等技能。这种“校馆联动”模式不仅提供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环境,还通过大国工匠工作室的专家指导,形成“师带徒”传承机制。
专业建设通过多方合作拓展资源边界。除三星堆博物馆外,学院还与四川省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联合探索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推动举办职业技能竞赛以提升行业标准。在师资方面,专业团队由教授领衔,吸纳了古建筑、数字技术等跨领域专家,并与郭汉中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人物建立长期合作。这种多元协作网络为学生创造了接触国际交流项目和科研课题的机会,例如联合开展文物保护材料研发和传统工艺创新。
从行业发展视角看,该专业精准把握了文物保护领域的两大趋势:一是科技赋能,通过检测仪器操作、数据化建档等能力训练强化技术应用;二是复合型人才缺口,培养方案既涵盖文物鉴定、修复等核心技能,也涉及博物馆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拓展领域。毕业生可面向文物修复师、可移动文物保护专员等岗位,在考古机构、文博单位及文化企业实现多元就业,为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和巴蜀文化传承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