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较早开设慈善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通过公益慈善管理学院构建了独特的育人体系。该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工本位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掌握项目管理、资金筹集、公关传播等核心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体系融合管理学、社会学、工商管理三门学科,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培养框架,并通过校社合作机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深度结合,为公益慈善领域输送具有创新思维与实操能力的专业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构建了金字塔型知识结构:基础层涵盖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等通识课程;核心层聚焦公益组织内部治理、项目评估、筹资技巧等实务技能;拓展层则通过公益营销、公益传播策略等课程强化行业适应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益项目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采用模拟实操模式,学生需完成从需求调研到预算编制的全流程训练。这种课程体系既强调理论前沿的把握,又突出岗位技能的转化,例如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要求运用SPSS完成数据分析,直接对标行业调研报告撰写需求。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双轨并行特征:一是校内实验(实训)课,包括慈善项目路演、危机公关情景模拟等模块;二是校外集中实践,涵盖认知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等环节。以2025年3月开展的社区助老服务行动为例,98名学生分组进入桑园蒲社区,通过家政服务、智能设备教学等具体行动,将课堂所学的老年社会工作理论转化为服务方案。更具创新性的是《社会企业与社会创新》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南京睿泽障碍人士服务中心,深度参与“蘑菇庄园”“蜗牛速递”等公益项目运营,这种现场教学模式使抽象的社会企业概念具象化为可操作的商业闭环。
校社合作机制形成资源互补生态圈。学院与禄口街道共建的慈善人才培育基地,不仅为街道提供项目评估支持,更通过聘任教师担任社区讲师实现知识反哺。这种合作延伸至人才培养全过程,例如2021年“菡萏杯·公益创投大赛”中,昆山卓越公益事业咨询中心专家全程参与项目评审,14支学生团队设计的“残疾人社会共融项目”“非遗文化传播计划”等方案获得实施资金,其中“忽而春风”项目已持续运作四年,累计服务200余名残障人士。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在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领域的就业率达87%,部分学生入职半年即能独立运作百万元级公益项目。
在能力锻造层面,专业特别注重四项核心素养:一是跨学科思维整合能力,要求能运用管理学工具分析社会问题;二是资源动员能力,包括政府购买服务申请、企业CSR合作洽谈等;三是创新传播能力,2024级学生创作的银龄课堂短视频在抖音获10万+播放量;四是伦理决策能力,通过公益伦理案例分析课程,引导学生处理捐赠人隐私保护、项目透明度等道德困境。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快速适应NGO组织运作,也能在政府部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规划,例如参与社区慈善基金监管制度设计等政策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