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商学院的互联网金融专业自2018年设立以来,始终紧扣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作为广东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该专业深度融合金融学与信息技术,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的立体化培养体系。无论是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还是校企合作,均展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实用性,为区域尤其是广东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在培养方向上,该专业以普惠金融理念为根基,强调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意识,旨在塑造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的现代金融人才。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传统金融理论,还需精通Python编程、大数据金融与征信等前沿技术工具。这种“金融+科技”的双重知识结构,使其能够胜任网贷管理、金融数据分析等新兴岗位,适应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迭代。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学科交叉化特征,核心课程包括:
- 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践:解析P2P、众筹等新兴业态的运作逻辑
- 量化金融:结合Python语言进行投资策略建模与风险管理
- 区块链金融:探索分布式账本技术在支付结算中的应用
- 金融风险管理:培养系统性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通过六P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专业赛事、毕业实习等),学生可在新金融智慧银行实验室等6个专业实验平台中完成真实业务模拟,实现从理论到实战的无缝衔接。
教学创新体现在产教深度融合模式上。学院与建设银行共建实训基地,引入“3+1”协同育人体系,即3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实践。这种培养机制使学生直接参与金融机构的网贷系统开发、金融产品推广等项目,累计合作企业达10家。同时,金融论坛周、量化投资研究中心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与行业专家对话的机会,有效提升职业竞争力。
针对国际化需求,学院开设中美合作办学项目,与南新罕布什尔大学联合培养。该项目采取“3+1”模式,学生完成学业可获中美双学位,学费为69800元/学年,较普通班(29800元/学年)更具国际视野优势。课程增设跨境金融监管、国际金融科技标准等内容,约30%的毕业生进入跨国金融机构从事全球资产配置相关工作。
就业前景方面,近三年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商业银行(占45%)、互联网金融公司(占30%)及证券机构(占15%)。典型岗位包括:
- 金融科技公司的风控模型设计师
- 银行的数字银行业务专员
-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规管理工程师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走廊建设加速,掌握量化分析与区块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缺口持续扩大,该专业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作为广东省内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广州商学院通过双师型师资(占比40%)、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如金融大数据挖掘),持续优化学科生态。对于2025级新生而言,选择这里不仅能获得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的进阶培养通道,更能在金融科技实验室中参与真实的量化投资项目,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