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自2003年创办以来,始终以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需求为导向,逐步成长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并入选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该专业依托学校在商科领域的优势,通过跨学科融合、国际化合作和产教协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软件+金融+数据”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尤其在金融领域软件开发和数据分析方向,专业通过课程共建、实践强化和校企联动,探索出一条创新路径。
在培养目标上,专业聚焦北京市“四个中心”定位,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服务产业需求,培养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了以领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软件开发能力与软件工程素质的双重提升。例如,与经济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共建8门跨学科课程,涵盖金融数据挖掘、移动应用开发等前沿领域,其中4门课程由金融领域专家直接授课,强化学生对金融业务场景的理解。
课程体系的设计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核心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需求工程、金融工程软件与应用等,既夯实计算机基础,又融入金融场景化教学。专业还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开设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新兴课程,并借助智慧教室和数字化工具推动“AI+教育”模式,提升教学互动性和前沿性。例如,《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入选新华思政平台推荐案例,将职业伦理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
实践教学是专业培养的亮点。通过四级实践体系(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多元化平台支撑,学生能深度参与真实项目开发。专业与中软国际、用友软件等企业共建实验室,并在中关村软件园、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基地开展实训。近三年,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比例超40%,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30%的竞赛获奖率体现了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此外,金融软件开发与性能测试人才培养基地的设立,进一步打通了从校园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国际化培养方面,专业与美、澳等国的6所高校开展“2+2”“3+1”联合培养,30%以上学生拥有海外学习经历。例如,与悉尼科技大学合作的项目,为学生提供跨文化工程实践机会。师资队伍中,11名教师具有国际背景,毕业于中科院、北航等知名院校,并聘请腾讯、航天科技等企业高管作为校外导师,形成“学术+产业”双导师制。
在就业与深造方面,专业展现出强劲竞争力。毕业生深造率多年保持在30%以上,进入北大、北航、乔治华盛顿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就业率连续多年达100%,主要就职于中国银行、中软国际等金融和科技头部企业。据《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软件工程连续10年位列高薪专业TOP10,印证了其市场认可度。这种“领域导向、产教融合、国际视野”的培养模式,不仅满足了国家对复合型软件人才的需求,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