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社会需求,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多元实践平台以及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公益心、社会责任感和实务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培养模式强调人文关怀与专业技能的平衡,注重将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势融入社会工作领域,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专业特色与培养理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以“三对接一协同”为人才培养思路:
- 对接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地方社会发展需求,例如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治理、新就业群体服务(如“小哥加油站”项目)等实际问题设计课程与实习;
- 对接职业标准:围绕社会工作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要求,优化课程体系,例如设置《社会工作伦理》《社会政策分析》等核心课程;
- 对接职业岗位:通过实训基地和实务项目(如公益慈善管理、个案家庭辅导方向),强化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 校地多主体协同育人:与北京家业如心社会工作事务所、密云区民政局等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形成“人才培育共同体”。
课程体系与学科融合
专业课程设置体现跨学科交叉与实务导向:
- 理论基础课程:包括《社会工作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构建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框架;
- 方法技能课程: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核心方法课程,以及《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
- 管理类延伸课程:依托学校财经学科优势,开设《项目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等课程,培养复合型能力;
- 细分领域选修课:涵盖老年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方向,满足多元化职业发展需求。
实践教学与能力提升
实践环节贯穿培养全程,累计学时超过840小时:
- 基础实践:个人成长小组(40小时)、社会调查实习(80小时),培养学生自我认知与社会观察能力;
- 专业实训:在密云区阳光社区服务中心等基地参与公益项目管理、心理咨询服务等实务,累计400小时;
- 创新项目:如参与“小哥加油站”的社区服务设计、医院医务社工实习,提升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 国际交流:通过香港等地社工机构实践,拓展全球化视野。
就业方向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与高适配性特点:
- 公共服务领域:民政、司法、教育等部门从事政策研究与服务管理;
- 社会组织与社区:在社工事务所、社区服务中心担任项目主管或一线社工,例如密云区明鑫社工事务所;
- 企业与社会服务:进入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处理员工关系,或从事企业社会责任(CSR)项目策划;
- 深造与科研:部分学生选择攻读社会工作硕士(MSW),研究方向包括公益慈善管理、社会政策分析等。
该专业通过“学用交融、扎根当地”的办学路径,实现了从课堂到职场的无缝衔接。其毕业生不仅掌握个案介入、资源链接等专业技能,更具备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实际服务的能力,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