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的工商管理(创业管理)专业立足现代商业需求,以培养兼具创新思维与实战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依托财经学科优势,结合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色,通过“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及全链条创业实践体系,构建了独特的人才培养路径。下文将从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支撑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培养定位:聚焦创新创业的复合型能力
该专业强调“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双重塑造。在培养目标上,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理论,更注重商业模式设计、商业机会识别、团队领导力等核心能力的提升。例如,课程体系中嵌入了《创新思维学》和《创业融资与管理》等特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能力。此外,专业方向涵盖数字营销、家族企业传承等领域,毕业生可适应新经济企业、创服机构、自主创业等多元化职业场景。
二、课程体系:理论实践深度融合
课程设计遵循“知能并重”原则,形成“基础+方向+实践”的三层架构:
- 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会计学、战略管理等工商管理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 创业特色课:设置《创业管理》、《电子商务创业》、《公司法与税法》等模块,强化行业针对性;
- 实践实训课:通过创业沙盘模拟、国际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等课程,结合速卖通、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实操,提升实战技能。
三、师资力量:校企协同的“双师型”团队
专业师资团队由校内学术导师与企业实战导师共同构成:
- 校内教师中,70%具有海外留学背景,90%持有创业导师资格证,多人获得省级教学竞赛奖项;
- 校外聘请浙江万事利集团、金华电子商务创业园等企业高管,通过实务精英进课堂、创业导师制等方式,将行业经验融入教学。例如,专业与北京万学教育集团合作成立创新创业研究院,引入国家级创业大赛评委资源,强化教学与产业的联动。
四、实践平台:全周期创业孵化支持
学院构建了从课程实训到创业孵化的完整生态:
- 校内基地:2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提供228个工位,年孵化16家企业,配套1000万元创业基金;
- 校外合作:与菁英电商产业园、金华日报传媒集团共建实训基地,实施“双向培养”模式;
- 竞赛体系:组织学生参与“互联网+”创业大赛、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近四年8人入选“中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
五、就业前景:多元化职业发展路径
毕业生就业呈现“四维导向”:
- 新经济企业:从事数字化运营、产品管理等岗位;
- 创服机构:如孵化器管理、创业投资分析;
- 家族企业:承接转型升级与创新业务;
- 自主创业:借助学院资源实现项目落地。据统计,该专业学生创业率从2016年的60%提升至2021年的83%,体现出显著的应用型培养成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