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该校建校之初设立的四个专业之一,历经40余年发展已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天津市重点学科。该专业以制冷技术为核心,紧密围绕现代冷链物流、冷冻冷藏工程等领域需求,构建了涵盖能源生产、制冷系统设计与应用的完整培养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工科商科融合”特色,在行业内享有“制冷行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专业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机械工程为双主干学科,课程设置呈现“三层次递进”结构:
- 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力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等,夯实工程素养;
- 专业基础课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等构建热力学知识框架;
- 特色专业课程:制冷原理与设备、制冷压缩机、食品冷冻冷藏工艺等聚焦行业关键技术。尤其注重将商业管理元素融入教学,开设《工程师职业道德与责任》等国家一流课程,实践教学占比超30%,形成“实验室模拟-企业实习-项目实战”的递进式培养链条。
专业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冷冻冷藏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0余个高水平平台,构建了独特的科研支撑体系。其中:
- 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备氨制冷系统虚拟仿真等前沿设备
-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低碳冷链重点实验室聚焦冷链节能减排技术
- 天津市制冷技术工程中心主导行业标准制定这些平台不仅支撑学生参与北京冬奥会场馆制冷系统等重大项目研发,更通过“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方面,专业与烟台冰轮、冰山冷热科技等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机制:
- 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行“双导师制”培养
- 开展制冷装置设计、冷链物流系统优化等真实项目实训
- 每年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完成6-8周生产实习近三年毕业生进入合作企业就业比例达38%,部分优秀学生未毕业即获得技术主管岗位聘用资格。
师资团队由22名专任教师组成,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形成《制冷装置设计》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天津市教学创新团队双支撑格局。团队首创“四维能力提升法”:
- 定期赴爱丁堡大学等国际名校研修
-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
- 主编《制冷压缩机设计与应用》等行业规划教材
- 主导修订GB/T《冷库设计规范》等5项国家标准这种“教学-科研-标准”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使专业在氨制冷安全技术等领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就业前景呈现“双高”特征:年平均就业率超97%,升学率27%以上。毕业生主要流向:
- 制冷装备制造企业(占42%):如冰轮环境、格力电器等
- 商业设计院(23%):承担冷链物流中心规划
- 科研院所(18%):参与新型制冷剂研发
- 能源管理部门(12%):开展建筑节能改造近五年涌现出30余位企业高管,在冷链物流领域市场占有率统计中,华北地区企业技术骨干60%毕业于该专业。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