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徽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点专业,宿州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09年设立以来,依托省级综合改革试点和卓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平台,逐步构建了覆盖电力系统、工业控制、智能装备等领域的教学框架,并在2025年最新培养方案中融入工业机器人、智能电网等前沿方向。以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就业方向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培养宽口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强调学生在电气传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三大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课程设计紧密对接国家智能电网、新能源等战略产业需求,尤其注重电力系统自动化和供配电技术的实操训练,使学生具备从工程设计到系统开发的完整技术链处理能力。2025年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双导师制",即校内教授与行业工程师联合指导,强化产教融合特色。
二、课程体系与核心模块
课程架构采用"基础+方向+拓展"的三层模式:
- 专业基础课程:包含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理论基石,夯实学生的数理建模能力。
- 方向核心课程:
- 电力系统方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
- 智能控制方向: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系统
- 前沿拓展课程:新增开关电源技术、DSP原理及应用、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等模块,响应能源互联网发展趋势。
特别在实验环节设置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工业机器人综合实训中心,通过PLC编程竞赛、智能电网仿真项目等强化工程实践。
三、实践平台与校企合作
宿州学院投入建设了多个省级科研平台,包括自旋电子与纳米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矿用绞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电气专业学生提供硬件研发场景。校企合作方面,与皖北地区30余家装备制造、新能源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实施"3+1"培养模式(3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实训)。近三年数据显示,学生参与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的比例达75%,在省级智能车竞赛、工业自动化挑战赛中获奖超20项。
四、就业方向与职业发展
根据2025年就业质量报告,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三大领域:
- 电力能源行业:占42%,任职于国家电网区域公司、光伏电站运维企业
- 先进制造业:占35%,从事电气设备研发(如变频器设计)、智能制造系统集成
- 新兴技术领域:包括建筑电气设计(14%)、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调试(9%)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电池管理系统工程师、充电桩技术专员等岗位需求年均增长27%。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起薪水平(5800-7200元/月)高于省内同类院校工科专业15%。
五、专业优势与报考建议
该专业作为宿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支柱学科,拥有省级教学团队和4名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对于考生而言,需重点关注:
- 数学与物理基础要求较高,特别是电磁场理论、微分方程等课程存在一定难度
- 建议具有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项目实践经验的学生优先报考
- 2025年招生实行"电气类"大类培养,第二学年细分电力系统自动化与智能控制工程两个方向
选择该专业的学生,既能依托传统电力行业稳定就业,又可把握智能制造、能源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机遇,实现从技术骨干到项目管理者的职业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