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职业师范学院传播学专业立足融媒体与智能技术发展需求,以“全媒体素质”和“应用型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该专业通过多维度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平台及创新实践机制,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5G时代传播业态变化的复合型人才。以下从培养模式、课程特色、实践资源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以“产学融合”为导向的培养体系
该专业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路径,通过融媒体实验中心、演播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模拟真实行业场景。例如,学生可在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完成视频剪辑项目,或在视觉传达设计实验室进行品牌视觉设计。同时,学院与桂林市广播电视台、临桂区融媒体中心等机构建立合作,推行“项目导入式”教学,将企业实际传播需求转化为课程实践课题。这种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接触客户关系维护、媒介运营管理等职场核心技能。
二、模块化课程架构与能力塑造
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创新拓展三大模块:
- 基础理论层:涵盖传播学原理、新闻学概论等学科基石课程,强化学生对传播规律和伦理法规的理解
- 技术应用层:设置Photoshop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实操课程,匹配行业对新媒体内容生产的技术要求
- 跨界融合层:开设智能微电网技术(与光伏学科交叉)、品牌传播(融合市场营销)等特色课程,拓展学生在文化创意、科技传播等领域的复合能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媒体营销和媒介经营与管理两门核心课程,前者通过模拟社交媒体运营项目训练学生的流量思维,后者引入真实企业案例教授资源整合策略。
三、创新实践机制与能力验证
专业建立“竞赛-项目-创业”三级实践体系:
- 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赛事,近三年累计获奖超400项
- 推行“行业观摩+情境仿真”实训模式,如在融媒体中心完成新闻采编全流程作业
-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支持学生团队开发自媒体账号运营、短视频IP孵化等项目
通过这种机制,学生可系统掌握信息采编、传播策划、媒介产品制作等关键技能,部分优秀作品甚至可直接转化为商业成果。
四、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路径
毕业生主要面向三大职业领域:
- 传统媒体转型岗位:在广播电视台从事融合新闻报道、视听内容制作
- 新兴媒体运营岗位:担任新媒体平台的内容运营专员或数据分析师
- 企事业单位传播岗位:负责政府机构的舆情管理或企业的品牌传播策划
数据显示,超过60%的毕业生在入职三年内可晋升为项目负责人,这得益于专业培养中强调的“策划执行一体化”能力。例如,在广告策划课程中,学生需独立完成从市场调研、提案撰写到效果评估的全流程训练。
该专业的建设成效体现在其跨学科师资团队(含19名双师型教师)和持续升级的数字传播实验室群。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对传播业态的进一步影响,专业计划增设虚拟现实内容制作、AIGC应用等前沿课程,持续巩固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