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1994年设立以来,历经30年发展,已成为江苏省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该专业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州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形成以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和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的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服务长三角信息技术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其“3+1”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专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专业定位与学科实力
该专业以服务外包行业和互联网IT领域为培养导向,2020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申请,2021年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科建设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江苏省“十二五”一级重点学科,并支撑学校“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师资队伍中,拥有正高职称6人、副高13人,其中包含省级“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等人才,博士占比27.6%。
培养体系与课程架构
专业采用需求驱动型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
- 程序设计与离散数学(夯实算法基础)
- 数据结构与操作系统(构建系统思维)
- 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工程(强化工程实践)实践教学依托8个校内实验室(如网络工程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及8家校外基地(如中软国际),形成“通用→专项→集成→岗位”四级能力递进链。学生需完成包含企业真实项目开发的1年岗前实训,确保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就业竞争力与发展路径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5%以上,七成以上在沪苏锡常地区就业,主要岗位涵盖:
- 软件开发(占比约45%)
- 系统运维与项目管理(占比约30%)
- 嵌入式系统设计(占比约15%)近三年考研升学率稳步提升,2024届有学生考入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学生累计获得蓝桥杯全国赛等国家级奖项822人次,专利及软著授权超100项。
产教融合与创新培养
专业构建了华为ICT学院和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双平台,与达内科技共建智慧工厂实验室(投资400万元)。特色培养机制包括:
- “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学术导师联合指导)
- “科技创新文化节”(年均举办20+专业赛事)
- “拔尖创新班”(OBE理念下的项目驱动教学)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企业级项目开发经验和跨学科创新能力上形成显著优势,近五年参与横向课题112项,累计经费超4000万元。
该专业通过工程认证标准与产业需求动态匹配,构建了“基础厚实、实践突出、创新引领”的育人生态。其省级重点学科平台与华为级校企合作资源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成为长三角地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