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于2022年获批设立智能建造专业,并于2023年正式招生,成为全国第四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该专业以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两大国家一流专业为根基,整合电子、机械、计算机等多学科资源,聚焦建筑工业化、数字化设计、智能施工与运维等前沿方向。作为长三角地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其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模式及就业前景均展现出鲜明的新工科属性,成为传统建筑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推动力。
从课程体系来看,该专业构建了“双核心”知识框架。一方面通过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电液控制基础等课程夯实土木工程基础,另一方面融入数字建造与信息化技术、工程经济与项目智慧管理、土木工程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等智能技术模块。特别设置了“四阶段”全产业链覆盖的培养路径:从协同化设计到工业化生产,从智能化施工到智慧化运维,形成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能力培养链条。例如,装配式结构工程技术课程结合中建系统企业的实践案例,强化学生对预制构件制作安装的实际操作能力。
专业定位凸显学科交叉与实践导向。依托苏州入选全国首批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该专业建立“1+2+4+N”育人体系:以智能建造为主体,以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为两翼,聚焦四阶段核心能力,拓展绿色建筑、建筑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场景。通过中亿丰、中建集团等深度合作,学生可参与BIM全过程应用、智能装备研发等产教融合项目。这种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传统工程企业的技术岗位,也能在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管理等新兴领域开拓职业空间。
学科建设层面,该专业背靠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连续四期入选)和土木工程多灾害安全防控省级重点实验室。师资团队包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获得者等领军人才,近五年承担4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制定2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土木工程智能施工课程直接引用团队参与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智能化施工技术成果,实现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就业市场对智能建造人才的需求呈现“传统+新兴”双通道特征。近三年毕业生96.8%就业率中,超半数进入中建三局、中铁十局等央企,另有26.3%升学至同济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值得注意的是,约30%的毕业生选择BIM咨询、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智能运维管理等新兴岗位,反映出专业培养与产业升级的高度契合。苏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城市,其智能建造试点政策更催生了智慧工地监管、建筑碳排放监测等新兴职业需求。
在专业支撑条件上,学院构建了“校企双导师制”与“多场景实践平台”联动机制。学生在大二即可进入江苏省生态道路技术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参与课题,大三通过苏科大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承接真实工程项目。国际化培养方面,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开设学分互认课程,强化国际工程标准、智能建造前沿技术的跨文化理解。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备“技术+管理+国际化”的复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