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装备制造大类中的自动化类专业,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科专业立足现代工业需求,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了覆盖电气控制、智能检测、设备运维等领域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从基础理论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学习路径。下文将从课程特色、实践能力培养、就业竞争力三个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以电工原理和电子技术为基础,搭建了从硬件到软件的立体化知识框架。核心课程包括单片机应用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电力电子技术等,同时融入C语言程序设计和AutoCAD/Protel等数字化工具课程,强化学生对电气系统设计与调试的能力。这种课程设计既注重电路分析与控制理论的掌握,又强调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实践应用,形成“软硬结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实践教学体系是该专业的突出特色,表现为以下三点:
- 实验室集群建设:校内建有电工电子工艺实验室、电气控制编程实验室等12类实验场所,配备低压电器实训设备和机械虚拟仿真系统,覆盖从基础操作到复杂系统调试的全流程训练。
- 产教融合机制:通过与歌尔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工业信号检测、自动化设备组装等真实项目融入教学,实现“学习即生产”的零对接培养。
- 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团队中双师素质比例达90%,包含企业高工、技师组成的兼职教师群体,确保教学内容紧贴产业技术前沿。
就业竞争力方面,毕业生可从事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智能设备运维、工业自动化产品销售等岗位。数据显示,学生可通过考取电工证、可编程控制器程序设计师证等4类职业资格认证提升就业优势,其中PLC技术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直接对应企业核心技术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单位涵盖电气设备制造、自动化工程服务等领域,形成稳定的就业输送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将HDL设计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前沿课程纳入必修环节,培养学生应对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转型的能力。通过三维建模实验室和材料力学实验室的交叉训练,学生不仅能完成传统电气设备维护,还可参与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等新兴领域的技术支持。这种“传统+新兴”的能力储备,使毕业生在装备制造行业的技术迭代中保持持续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