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产业格局的背景下,长江大学于2023年获批设立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湖北省重点布局的新工科方向。该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学院建设,以智能系统开发和交叉学科应用为核心,构建了覆盖智能算法、硬件开发、行业场景落地的培养体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国家级科研平台资源,该专业正在为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领域输送复合型技术人才。
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长江大学将该专业定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和自动化控制的交叉领域,强调计算思维与智能系统实现能力的双重培养。核心课程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编程能力: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等课程夯实算法基础;
- 智能技术核心:包含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技术等前沿方向;
- 行业应用实践:借助智能传感器网络、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等课程衔接产业需求。此外,课程设置引入脑与认知科学等跨学科内容,强化对人机交互行为的理论认知。
实验资源与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超过865万元,形成四大支撑平台:
- AI双创实验室:配备智能信息实验平台与科大讯飞共享教学系统,支持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等场景开发;
- 智能硬件套装:包含机器人开发套件与物联网设备,支持学生进行二次开发;
- 行业案例库:覆盖智慧校园、政务机器人等20余个真实场景,提供引导式学习路径。学生团队已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与省级奖项,体现出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师资力量与产学研协同
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博士占比85%,教授与副教授占比65%,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级项目16项。教师团队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建立合作,将产业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智能运维与机器人控制相关课程直接对接企业技术标准,学生可通过实习提前接触AI算法优化、智能推荐系统等实战任务。
就业前景与区域产业联动
湖北省规划到2030年实现智能科学与技术核心产业规模18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达1.2万亿元。专业毕业生可从事AI算法工程师、智能机器人研发等岗位,起薪普遍超过1.5万元/月,资深工程师年薪可达50万元以上。区域产业生态中的荆州智慧医疗、武汉智能制造集群,为毕业生提供了本地化就业通道,同时与中国石油等共建单位形成人才定向输送机制。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