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实务中,一增一减分录是反映同一会计要素内部不同项目之间增减变化的记账方式。这种分录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原则,通过精准捕捉资金流动路径,既能保持会计恒等式平衡,又能清晰展现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质。理解这类分录的关键在于掌握会计要素的账户性质与借贷方向规则,同时结合业务场景判断具体科目的增减关系。
一、资产类科目内部调整
资产类账户的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当资产内部不同项目发生转化时,需同时调整两个资产账户。例如企业从银行提取现金:借:库存现金
贷:银行存款
这里库存现金(资产)增加与银行存款(资产)减少同步发生,总资产规模不变。类似场景还包括固定资产购置(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转为应收票据(借:应收票据,贷:应收账款)。
需注意特殊情况:备抵科目如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等属于资产类,但方向相反,表现为贷增借减。例如计提折旧: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折旧
此时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抵减项,其增加意味着资产净值减少。
二、负债类科目内部转换
负债类账户的贷方表示增加、借方表示减少,调整负债结构时需同步处理两个负债科目。典型案例是用短期借款替换应付账款:借:应付账款
贷:短期借款
该分录反映企业债务期限的调整,应付账款(负债)减少与短期借款(负债)增加相抵消,负债总额不变。类似操作还包括应付票据转为长期应付款,或预收账款冲抵其他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类内部变动
所有者权益账户的贷方表示增加、借方表示减少,内部项目调整需保持权益总额稳定。例如将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借:资本公积
贷:实收资本
这一操作未引入外部资金,仅改变权益结构。再如利润分配时,未分配利润减少与盈余公积增加的分录: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盈余公积
此类分录常用于企业利润再投资或弥补亏损。
四、收入与费用类抵消处理
收入类账户的贷方表示增加、借方表示减少,费用类账户则相反。当发生收入冲回或费用转销时,需进行内部调整。例如销售退货冲减收入: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应收账款
此时收入减少对应债权减少,体现业务撤销。费用类调整如制造费用转入生产成本: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该分录将间接费用归集为产品成本,属于费用内部再分配。
五、编制要点与常见误区
- 判断要素性质:首先确认涉及的账户是否属于同一会计要素(如均为资产或负债)。
- 确定增减方向:
- 资产、费用:借增贷减
- 负债、权益、收入:贷增借减
- 验证平衡关系:借贷金额必须相等,且总资产/负债/权益不发生变动。
常见错误包括混淆科目方向(如将应付账款减少误记贷方)或遗漏备抵科目处理。例如计提坏账准备时: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若漏记备抵科目,将导致资产虚增。